空军培训官改行到马国养鸵鸟 疫情打击让他想结业

郑国仁(图:CNA)
热衷于养殖动物的郑国仁在新加坡空军部队任职十几年后,毅然辞掉“铁饭碗”的工作,到马来西亚开设自己的鸵鸟养殖场。28年后,经历了冠病疫情和担心找不到继承人等种种挑战的他,如何坚持走到今天?
70岁的郑国仁(Colin Teh)在80年代从新加坡空军部队毕业,成为军事飞行员,随后担任飞行员培训教官。但他认为这份工作不适合他,于是在1994年辞掉工作,从事他热衷的养殖场事业。
1995年,他通过出售自己在马国拥有的一块地筹集到100 万令吉(约新币30万)的资金,在雪兰莪州士毛月开设第一家鸵鸟养殖场,生意越做越好,从最初的30只鸵鸟渐渐扩大规模到 120只。
他最终决定创办养殖场搬到柔佛州,在边加兰四湾岛创办迪杀鲁养殖场;这里离新加坡更近,也方便他回国探亲。
到了2008年,迪沙鲁养殖场的鸵鸟已增至500只,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游客不仅可以参加饲养课程,还可以享用鸵鸟煎蛋卷等美食,孩童也能体验骑鸵鸟。在冠病疫情之前,养殖场也扑杀少量鸵鸟制作美食,例如炒鸵鸟肉和鸵鸟汉堡。

郑国仁的鸵鸟养殖场。(图:CNA)
疫情期间扑杀鸵鸟求存
疫情期间,新马两地边境关闭。在2020 年到2022 年间,位于柔佛新山的迪沙鲁鸵鸟养殖场几乎没有访客,他因此失去主要收入来源,鸵鸟饲料,维护和人力成本等费用却仍然居高不下。
在无可奈何之下,郑国仁卖掉了一些家产套现。他接受新传媒英文新闻网CNA访问时坦言,曾想过要关闭农场。
“养殖场每个月的开支在1万5000令吉至2万令吉之间(约新币4500到6000元之间),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年半,我很沮丧,甚至考虑关闭农场。”
他也不得不大量扑杀鸵鸟供应给商家作为肉源,从而赚取收入降低成本。
扑杀鸵鸟对热爱动物的郑国仁而言,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养殖场饲养的鸵鸟从2019年的300只,减少到如今的约100 只。庆幸的是,马国解除行动管制令后,养殖场的生意也有所回弹。

郑国仁(图:CNA)
寻找接班人
郑国仁表示,他与妻子一起管理养殖场场近30年,如今年纪大且面临一些健康问题,因此希望能在短期内退休,把养殖场交由他人管理,自己则担任顾问。
然而,养殖场的工作艰辛,要找到称职的继承人并不容易,他的三个孩子都忙于自己的事业。过去的三个月,郑国仁都在栽培30多岁的侄儿Kuan Yik Han,希望他有朝一日能接任管理养殖场。
虽然侄儿从未从事农业工作,但他表示“这是一份让人很有满足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