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培訓官改行到馬國養鴕鳥 疫情打擊讓他想結業

鄭國仁(圖:CNA)
熱衷於養殖動物的鄭國仁在新加坡空軍部隊任職十幾年後,毅然辭掉「鐵飯碗」的工作,到馬來西亞開設自己的鴕鳥養殖場。28年後,經歷了冠病疫情和擔心找不到繼承人等種種挑戰的他,如何堅持走到今天?
70歲的鄭國仁(Colin Teh)在80年代從新加坡空軍部隊畢業,成為軍事飛行員,隨後擔任飛行員培訓教官。但他認為這份工作不適合他,於是在1994年辭掉工作,從事他熱衷的養殖場事業。
1995年,他通過出售自己在馬國擁有的一塊地籌集到100 萬令吉(約新幣30萬)的資金,在雪蘭莪州士毛月開設第一家鴕鳥養殖場,生意越做越好,從最初的30隻鴕鳥漸漸擴大規模到 120隻。
他最終決定創辦養殖場搬到柔佛州,在邊加蘭四灣島創辦迪殺魯養殖場;這裡離新加坡更近,也方便他回國探親。
到了2008年,迪沙魯養殖場的鴕鳥已增至500隻,成為當地著名的旅遊景點。遊客不僅可以參加飼養課程,還可以享用鴕鳥煎蛋卷等美食,孩童也能體驗騎鴕鳥。在冠病疫情之前,養殖場也撲殺少量鴕鳥製作美食,例如炒鴕鳥肉和鴕鳥漢堡。

鄭國仁的鴕鳥養殖場。(圖:CNA)
疫情期間撲殺鴕鳥求存
疫情期間,新馬兩地邊境關閉。在2020 年到2022 年間,位於柔佛新山的迪沙魯鴕鳥養殖場幾乎沒有訪客,他因此失去主要收入來源,鴕鳥飼料,維護和人力成本等費用卻仍然居高不下。
在無可奈何之下,鄭國仁賣掉了一些家產套現。他接受新傳媒英文新聞網CNA訪問時坦言,曾想過要關閉農場。
「養殖場每個月的開支在1萬5000令吉至2萬令吉之間(約新幣4500到6000元之間),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兩年半,我很沮喪,甚至考慮關閉農場。」
他也不得不大量撲殺鴕鳥供應給商家作為肉源,從而賺取收入降低成本。
撲殺鴕鳥對熱愛動物的鄭國仁而言,是一個艱難的決定。養殖場飼養的鴕鳥從2019年的300隻,減少到如今的約100 只。慶幸的是,馬國解除行動管制令後,養殖場的生意也有所回彈。

鄭國仁(圖:CNA)
尋找接班人
鄭國仁表示,他與妻子一起管理養殖場場近30年,如今年紀大且面臨一些健康問題,因此希望能在短期內退休,把養殖場交由他人管理,自己則擔任顧問。
然而,養殖場的工作艱辛,要找到稱職的繼承人並不容易,他的三個孩子都忙於自己的事業。過去的三個月,鄭國仁都在栽培30多歲的侄兒Kuan Yik Han,希望他有朝一日能接任管理養殖場。
雖然侄兒從未從事農業工作,但他表示「這是一份讓人很有滿足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