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家庭对新加坡教育的兴趣日益增长,许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在中小学阶段赴新加坡留学,就读于政府学校或私立学校,以备考新加坡的中考(O水准考试)和高考(A水准考试)。
部分家长在考虑将孩子送至新加坡接受基础教育时,会担忧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决定,并质疑其长远价值是否值得。
01
新加坡高考三分之一上NUS、NTU
中小学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本科阶段能去更好的大学。
国内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有严峻的分流和淘汰机制。在中考分流过一次——只有一半学生能上普高的前提下,高考录取率依然很低,去年全国985高校的平均录取率为1.41%,“山河四省”和广东、四川等这类高考大省的985录取率不足1%。
教育资源有限,竞争激烈,迫使许多人竭尽全力争夺名校本科的入学机会。这种高强度的竞争不仅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还可能让孩子们在沉重的应试压力下逐渐丧失对学习的热爱与乐趣。

对比新加坡,按照新加坡教育部2023年的数据,当年的高中(初级学院)在读人数约2万人,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当年录取本地学生人数高达1万人,比例是50%!!!此外,还需考虑到在A水准考试中脱颖而出的顶尖学生,他们往往会选择前往美国常春藤盟校、英国牛津剑桥等海外顶尖学府深造。而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即便是排名前50%的学生,与国内一本线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两者间的可比性显得尤为微弱。

这是中国1%和新加坡50%的录取率差距。
你要说新加坡的公立体系教育是层层筛选,差学生在前面的小六会考(相当于国内的小升初考试)、O水准考试(相当于国内的中考)中已经被分流走?那我们再看一组数据:小学六年级在读学生总数约为3.7万人,而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的本科录取比例估算为27%,接近三分之一的水平。尽管此估算存在一定误差,但鉴于近年来新加坡在学儿童数量及本科录取人数均保持相对稳定,人口结构变化不大,因此该估算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在QS全球排名中均跻身前20,其学术地位远超众多中国985高校。上述对比分析已涵盖所有985高校与这两所新加坡顶尖学府,若再考虑其他新加坡高等学府,其入学竞争之激烈,无疑更加令人咋舌。
02
新加坡高考分科更细
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较为固定,涵盖语文、数学、英语及政史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尽管新高考制度对文综理综进行了调整,但仍存在如“物化绑定”这样的专业报考限制,实质上并未彻底改变原有的学科组合框架。
新加坡A水准则科目更多,它更像大学预科,除了传统的数学、英文、地理、物理等,还有经济学、商科、心理学、社会学、摄影、电影研究、音乐、媒体研究科目。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行选择,不像高考一样要求所有科目必须样样都好。

中国高考以最终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所有科目集中一周内完成,这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因心理压力、状态不佳或身体原因而表现失常。相比之下,新加坡的A-level考试则综合考量考试成绩、课程作业及实践项目等,考试分散在数月内进行,不同科目错开,从而降低了单科发挥失常的风险。
03
语言优势越早建立越好
新加坡作为多元文化交融之地,以英文为官方语言,学校内除华文课外,均以英文授课与考试,日常交流亦如此。在此环境下,中小学阶段赴新留学的学生,其英文水平往往能接近或达到母语水平,为日后顺利进入国际大学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石。

相较之下,国内教育体系在培养国际化视野方面显得较为薄弱,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英语水平提升往往更多地依赖于课外辅导班或额外的补习课程。
新加坡政府学校通过优化竞争压力管理、丰富科目选择、合理安排时间成本,并拓宽国际化视野,为学生铺设了一条既灵活又高效的学习道路。这些措施旨在创造一个既促进学术卓越又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