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家庭對新加坡教育的興趣日益增長,許多家長選擇讓孩子在中小學階段赴新加坡留學,就讀於政府學校或私立學校,以備考新加坡的中考(O水準考試)和高考(A水準考試)。
部分家長在考慮將孩子送至新加坡接受基礎教育時,會擔憂這是一個不可逆的決定,並質疑其長遠價值是否值得。
01
新加坡高考三分之一上NUS、NTU
中小學留學的最終目的,是在本科階段能去更好的大學。
國內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都有嚴峻的分流和淘汰機制。在中考分流過一次——只有一半學生能上普高的前提下,高考錄取率依然很低,去年全國985高校的平均錄取率為1.41%,「山河四省」和廣東、四川等這類高考大省的985錄取率不足1%。
教育資源有限,競爭激烈,迫使許多人竭盡全力爭奪名校本科的入學機會。這種高強度的競爭不僅消耗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還可能讓孩子們在沉重的應試壓力下逐漸喪失對學習的熱愛與樂趣。

對比新加坡,按照新加坡教育部2023年的數據,當年的高中(初級學院)在讀人數約2萬人,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當年錄取本地學生人數高達1萬人,比例是50%!!!此外,還需考慮到在A水準考試中脫穎而出的頂尖學生,他們往往會選擇前往美國常春藤盟校、英國牛津劍橋等海外頂尖學府深造。而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中,即便是排名前50%的學生,與國內一本線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兩者間的可比性顯得尤為微弱。

這是中國1%和新加坡50%的錄取率差距。
你要說新加坡的公立體系教育是層層篩選,差學生在前面的小六會考(相當於國內的小升初考試)、O水準考試(相當於國內的中考)中已經被分流走?那我們再看一組數據:小學六年級在讀學生總數約為3.7萬人,而新加坡國立大學與南洋理工大學的本科錄取比例估算為27%,接近三分之一的水平。儘管此估算存在一定誤差,但鑒於近年來新加坡在學兒童數量及本科錄取人數均保持相對穩定,人口結構變化不大,因此該估算誤差在可接受範圍內。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國立大學與南洋理工大學在QS全球排名中均躋身前20,其學術地位遠超眾多中國985高校。上述對比分析已涵蓋所有985高校與這兩所新加坡頂尖學府,若再考慮其他新加坡高等學府,其入學競爭之激烈,無疑更加令人咋舌。
02
新加坡高考分科更細
中國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設置較為固定,涵蓋語文、數學、英語及政史地、理化生等基礎學科。儘管新高考制度對文綜理綜進行了調整,但仍存在如「物化綁定」這樣的專業報考限制,實質上並未徹底改變原有的學科組合框架。
新加坡A水準則科目更多,它更像大學預科,除了傳統的數學、英文、地理、物理等,還有經濟學、商科、心理學、社會學、攝影、電影研究、音樂、媒體研究科目。學生可以根據興趣自行選擇,不像高考一樣要求所有科目必須樣樣都好。

中國高考以最終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所有科目集中一周內完成,這可能導致部分學生因心理壓力、狀態不佳或身體原因而表現失常。相比之下,新加坡的A-level考試則綜合考量考試成績、課程作業及實踐項目等,考試分散在數月內進行,不同科目錯開,從而降低了單科發揮失常的風險。
03
語言優勢越早建立越好
新加坡作為多元文化交融之地,以英文為官方語言,學校內除華文課外,均以英文授課與考試,日常交流亦如此。在此環境下,中小學階段赴新留學的學生,其英文水平往往能接近或達到母語水平,為日後順利進入國際大學奠定了堅實的語言基石。

相較之下,國內教育體系在培養國際化視野方面顯得較為薄弱,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孩子們的英語水平提升往往更多地依賴於課外輔導班或額外的補習課程。
新加坡政府學校通過優化競爭壓力管理、豐富科目選擇、合理安排時間成本,並拓寬國際化視野,為學生鋪設了一條既靈活又高效的學習道路。這些措施旨在創造一個既促進學術卓越又鼓勵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