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老人还可以选择“以大换小”,购买政府的乐龄公寓(即老人公寓)。这种公寓不仅户型小,而且房契短(一般只有30年),所以售价便宜。老人通过“以大换小”可置换出大笔现金。政府为鼓励这种方式,还推出“乐龄安居花红”计划,对购买乐龄公寓的年长公民提供高达2万新元的津贴。

选择这种方式还有多个好处。由政府统一推出的乐龄公寓,在设施上充分考虑了年长者的需求。老人们住在同一幢或几幢乐龄公寓中,可以一起活动,丰富生活;也可以相互照应,还方便护理人员前来拜访或照料。
对于不愿意住乐龄公寓的老人,新加坡政府曾试行“反向抵押计划”,允许具有官方背景的保险合作社为业主提供“反向抵押贷款”。老人可通过这一贷款方式每月领取生活费,保险公司以屋契作为抵押,在老人去世后把房子卖掉,来偿还“贷”给老人的生活费。
可是这项计划推出后效果并不如预期。新加坡政府于是在2009年推出“屋契回购”计划,针对家庭月收入不超过3000新元,名下也没有其它房产的老人,允许他们将组屋的剩余屋契卖回给政府建屋局套现,然后以30年租约的方式,继续住在原组屋内养老。
新加坡政府尝试的以上多种“以房养老”模式,无疑大大提高了个人养老的资金充足度。但必须指出,“以房养老”的前提,是新加坡成功的“居者有其屋”政策,让组屋成为大部分新加坡人一项重要的净资产,而很多国家并不具备这样的前提。
04.老了在新加坡会幸福吗?
这个答案或许是,会的。
放眼新加坡的养老政策,除了公积金之外,其实还有很多。覆蓋了医疗、老年关怀、就业与退休、生活津贴、交通、住房、资产等各个方面。
而且除了实际的补贴之外,还有很多在细节处用心,致力于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具体政策。
事实上,新加坡社会的养老设施已经比较完善了,从日常生活上可以说是最适合老人居住的国家之一。
例如,多数公共运输工具均可以实现轮椅上下,司机和乘客会耐心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上下车;每座组屋都为老人和儿童设立了活动区,还设立有食阁和公车站,屋主下楼就可以吃饭,而从家门口到车站均建有封顶的绿色廊道,方便居民雨天出行,这也大大减少了老年人滑倒事故。

2016年3月,新加坡又针对老年人推出了“幸福老龄化计划”。政府将投入30亿新元,推动涵盖医药保健、退休、就业、住屋和交通等12个领域的超过70项计划。
首次在完整报告中出现的计划包括,在非高峰时段,把地铁车厢门的开关时间延长2秒至6秒,让年长者有更多时间进出车厢。
此外,巴士站和的士站更换成装有扶手的座椅,助年长者起身。人民协会将借助现有设施和社区网络,在健乐项目下提供医疗服务、推广保健教育和乐龄学习,目标是在每个社区打造一个健乐中心。
这种关注细节的做法也体现在政府近年来修建的乐龄公寓的设施上。例如,楼梯和走廊两侧添加了扶手,在所有改变方向和高矮的地方用显眼的色彩提示。考虑到老人弯腰驼背,开关、门铃和门窗把手等设施的位置都适当降低。

老人视力、听力一般都不太好,因此公寓房间的照明度是普通住宅的两倍,煤气等各种开关上的字很大,报警系统的音量也适当提高等。此外,每个乐龄公寓都设有邻里联系站,老年人可以到这里来参加各种唱歌、读书等活动,也可以相互之间聊天打发时间。
对于不住在乐龄公寓的人士,新加坡的每个选区也都设有民众俱乐部、社区联络所以及康乐中心,这些场地由政府拨款并承担部分营运经费,定期举办文化、社交、休闲活动,并提供健康检查、信息咨询、日常护理等服务。此外,新加坡也有日托养老和各类社会养老机构。
对于无暇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家庭,新加坡成立了“三合一家庭中心”,将托老所和托儿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老小孩”和“小小孩”共同生活。老少集中管理,即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增进了人际交往与沟通。
如果新加坡“急速衰老”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我们只能积极去面对它。
不仅是政府在积极实施各类对抗老龄化的政策,不断完善新加坡的养老体制。
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无论现在是30岁、40岁、50岁还是60岁,都应该为了对抗自己家庭的“老龄化”而努力,提前部署自己的老年生活,不至于到老了手足无措,只能依靠子女和政府的帮助。
资料来源:
1. 早报:社论:全方位应对老龄化问题
2. 狮城新闻:新加坡如何应对老龄化
3. 参考消息:港媒:新加坡老龄化严重 加剧“夹心层”压力
4. 前瞻网: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新加坡或可以效仿
5. 头条@Jennifer的新加坡日记:新加坡社会 | 同样是人口老龄化,新加坡是如何应对的?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