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老人還可以選擇「以大換小」,購買政府的樂齡公寓(即老人公寓)。這種公寓不僅戶型小,而且房契短(一般只有30年),所以售價便宜。老人通過「以大換小」可置換出大筆現金。政府為鼓勵這種方式,還推出「樂齡安居花紅」計劃,對購買樂齡公寓的年長公民提供高達2萬新元的津貼。

選擇這種方式還有多個好處。由政府統一推出的樂齡公寓,在設施上充分考慮了年長者的需求。老人們住在同一幢或幾幢樂齡公寓中,可以一起活動,豐富生活;也可以相互照應,還方便護理人員前來拜訪或照料。
對於不願意住樂齡公寓的老人,新加坡政府曾試行「反向抵押計劃」,允許具有官方背景的保險合作社為業主提供「反向抵押貸款」。老人可通過這一貸款方式每月領取生活費,保險公司以屋契作為抵押,在老人去世後把房子賣掉,來償還「貸」給老人的生活費。
可是這項計劃推出後效果並不如預期。新加坡政府於是在2009年推出「屋契回購」計劃,針對家庭月收入不超過3000新元,名下也沒有其它房產的老人,允許他們將組屋的剩餘屋契賣回給政府建屋局套現,然後以30年租約的方式,繼續住在原組屋內養老。
新加坡政府嘗試的以上多種「以房養老」模式,無疑大大提高了個人養老的資金充足度。但必須指出,「以房養老」的前提,是新加坡成功的「居者有其屋」政策,讓組屋成為大部分新加坡人一項重要的凈資產,而很多國家並不具備這樣的前提。
04.老了在新加坡會幸福嗎?
這個答案或許是,會的。
放眼新加坡的養老政策,除了公積金之外,其實還有很多。覆蓋了醫療、老年關懷、就業與退休、生活津貼、交通、住房、資產等各個方面。
而且除了實際的補貼之外,還有很多在細節處用心,致力於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具體政策。
事實上,新加坡社會的養老設施已經比較完善了,從日常生活上可以說是最適合老人居住的國家之一。
例如,多數公共運輸工具均可以實現輪椅上下,司機和乘客會耐心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上下車;每座組屋都為老人和兒童設立了活動區,還設立有食閣和公車站,屋主下樓就可以吃飯,而從家門口到車站均建有封頂的綠色廊道,方便居民雨天出行,這也大大減少了老年人滑倒事故。

2016年3月,新加坡又針對老年人推出了「幸福老齡化計劃」。政府將投入30億新元,推動涵蓋醫藥保健、退休、就業、住屋和交通等12個領域的超過70項計劃。
首次在完整報告中出現的計劃包括,在非尖峰時段,把地鐵車廂門的開關時間延長2秒至6秒,讓年長者有更多時間進出車廂。
此外,巴士站和的士站更換成裝有扶手的座椅,助年長者起身。人民協會將藉助現有設施和社區網絡,在健樂項目下提供醫療服務、推廣保健教育和樂齡學習,目標是在每個社區打造一個健樂中心。
這種關注細節的做法也體現在政府近年來修建的樂齡公寓的設施上。例如,樓梯和走廊兩側添加了扶手,在所有改變方向和高矮的地方用顯眼的色彩提示。考慮到老人彎腰駝背,開關、門鈴和門窗把手等設施的位置都適當降低。

老人視力、聽力一般都不太好,因此公寓房間的照明度是普通住宅的兩倍,煤氣等各種開關上的字很大,報警系統的音量也適當提高等。此外,每個樂齡公寓都設有鄰里聯繫站,老年人可以到這裡來參加各種唱歌、讀書等活動,也可以相互之間聊天打發時間。
對於不住在樂齡公寓的人士,新加坡的每個選區也都設有民眾俱樂部、社區聯絡所以及康樂中心,這些場地由政府撥款並承擔部分營運經費,定期舉辦文化、社交、休閒活動,並提供健康檢查、信息諮詢、日常護理等服務。此外,新加坡也有日托養老和各類社會養老機構。
對於無暇照顧老人和孩子的家庭,新加坡成立了「三合一家庭中心」,將托老所和託兒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老小孩」和「小小孩」共同生活。老少集中管理,即順應了社會的發展需要、解決年輕人的後顧之憂,又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增進了人際交往與溝通。
如果新加坡「急速衰老」已經成為既定的事實,我們只能積極去面對它。
不僅是政府在積極實施各類對抗老齡化的政策,不斷完善新加坡的養老體制。
而作為普通人的我們,無論現在是30歲、40歲、50歲還是60歲,都應該為了對抗自己家庭的「老齡化」而努力,提前部署自己的老年生活,不至於到老了手足無措,只能依靠子女和政府的幫助。
資料來源:
1. 早報:社論:全方位應對老齡化問題
2. 獅城新聞:新加坡如何應對老齡化
3. 參考消息:港媒:新加坡老齡化嚴重 加劇「夾心層」壓力
4. 前瞻網: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新加坡或可以效仿
5. 頭條@Jennifer的新加坡日記:新加坡社會 | 同樣是人口老齡化,新加坡是如何應對的?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