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逐渐开放,新加坡和中国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了。
去年12月30日,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和中国高层通了电话。
双方不仅对两国的的交流做出了积极回应,针对中国的防疫政策,王瑞杰还代表了新加坡表示出了无限支持。

在电话中,王瑞杰认为中国的疫情防控措施,充分考虑到了人民和社会,在保障人民安全方面效果显著。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多地都出现了疫情,国内专家纷纷研判,或许会在这个两个月迎来峰值。
王瑞杰此番通电话的表态,或是想到了新加坡在去年逐步放开后,曾多次面临的疫情爆发的情景。

图源:联合报
虽然新加坡本国在2022年曾爆发了多轮疫情,但因为病毒性质以及相较以往更有准备的医疗资源下,新加坡扛过了这一波波危机,并最终成功“和病毒共存”。
面对中国迅猛的新冠疫情,一位新加坡病毒学博士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只要能够扛住第一波疫情,就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图源:财新
新加坡医学专家:
中国抗疫终会见到曙光
中国媒体《第一财经》,采访了新加坡病毒学博士陈广,询问他对于新冠疫情的看法。

来源:第一财经
陈广多年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相关机构,从事冠状病毒和其他流行病的研究工作,在这个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
在采访中,他首先就新加坡目前疫情防控的关键做法,进行了说明。

陈广博士
新加坡抗疫的成功之处
和很多人介绍的一样,陈广认为新加坡在抗击新冠疫情时,最有效的做法是一边推广疫苗接种率,另一方面将家庭医疗水平完善,并逐渐纳入公共卫生体系里。

在很多人看来,新加坡抗疫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在病毒还未大规模袭击新加坡社区的时候,就未雨绸缪购买疫苗。
之后,新加坡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让民众放下对疫苗的顾虑,让他们及时接种疫苗。就连最危险的老年人群体中,也有不少人都打过了至少三针疫苗。

图源:见水印
以数据为例,新加坡目前已经有83%的人已经获得了基本疫苗保护,另有60%的人则是获得了“最新疫苗保护”。(要是根据之前的算法,新加坡已经有94%以上人接种过至少两针疫苗)
虽然疫苗不一定能预防人群感染新冠,但接种过疫苗的人群能够获得一定程度上的防护,让他们感染新冠后更难患上重症,死亡率大幅降低。

图源:见水印
另外一点,则是新加坡政府在抗疫过程中逐步完善了家庭医疗制度,让本地的医疗系统所面临的压力骤减。
在过去两年时间里,新加坡政府曾多次免费向民众发放口罩、血氧仪、抗原自助检测仪等必备用品。
通过这个手段,政府迅速提升了新加坡每个家庭的自我诊断等医疗应对能力,让潜在患者有机会可以在第一时间得知病症,并提早做好准备是在家康复还是去医院/诊所寻求帮助。

新加坡组屋区发放免费抗原自助检测仪的机器,图源:The Washington Post
同时,这也进一步将家庭医疗纳入到了整体公共卫生体系中。这种做法,相当于在原有的多层分诊制的基础上,又多了一层自我检测和自我诊断的居家医疗资源,实现了扩容。
最终,虽然今年的新冠感染人数比去年多出了许多,但医院/诊所需要处理的病患数量却相对更少了。
最终,这让新加坡的医疗系统有机会将有限的资源留给更需要的重症病患,在降低新冠致死率上效果显著。

图源:见水印
除此之外,新加坡还建议了完善的沟通渠道,在电视、报纸、视频、网站、简讯、app等媒体渠道上建立有效沟通。
清晰、简洁的针对不同症状新冠感染者的分诊流程,也让新冠患者们不会再一股脑儿涌进医院,造成医疗挤兑现象。

图源:STAT News
因此,在陈广博士看来,新加坡的防疫有三点是相当值得中国借鉴的。
中国防疫政策
可以从新加坡例子学到什么?
第一点,就是在病毒接接触到民众前就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免疫防线。生理防线在于呼吁民众打疫苗加强针,最好能让60岁以上老人的疫苗接种率达到80%以上,二价疫苗效果更为显著。

图源:海峡时报
另外,政府也可以即将分享更多病毒知识,破除民众的心理恐慌,建立起一道心理免疫防线。
第二个阶段,则是政府需要针对实时疫情态势,减缓病毒传播速度,让医疗系统不至于被第一波疫情冲垮。
引述新加坡的例子,陈广博士认为中国可以参考新加坡的人群病症分布,让医疗资源对不同人群开展服务。

图源:华尔街日报
具体上,政府可让绝大部分无症状及轻症患者实行居家康复,服用针对咳嗽、发烧等症状的药物在家自愈。
针对部分年龄较大、有基础疾病的高风险人群,政府也可以提供抗病毒药用于缓解症状,需要吸氧或入住ICU的人群则着重安排医疗资源进行照顾。
如此,通过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达到阻断重症进展,以及通过抗原监测早诊断、早介入治疗的目的,从而降低患者的重症率甚至死亡率。

图源:BBC
最后,中国也或许可以学习新加坡政府,在舆论引导和情绪上为民众提供支持。
陈广博士认为,病毒总需面对,放开后的疫情第一波所带来的对医疗系统的冲击、对民众心理和情绪上的冲击,可能最难应对。

图源:BBC
“但是,只要顶住第一波,医疗系统也可以比较顺利运转,公众可能就能坦然面对病毒了,就会迎来曙光。”陈广博士是这么认为的。
因此,中国政府应该竭力在病毒刚刚到来之际尽可能的压低峰值。
引入堂食人数限制、居家办公在陈广博士看来,都是控制感染速度相当有效的方案,或许中国可以尝试借鉴。

曾经相当冷清的餐饮场所,图源:8视界
事实上,在经历了两年多的防疫后,新加坡确实也摸索出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逐步开放的同时,新加坡确实有一大波人感染新冠,但病死率却一直都很低,目前新加坡基本已经恢复疫情前的生活方式。
在刚刚过去的跨年夜里,新加坡市中心人山人海,相当热闹。

图源:CNA
来到2023年,新加坡决心将彻底走出疫情。李显龙在新年致辞就取消防疫措施再次“吹了吹风”,立刻得到了本地卫生专家的一致认可。
李显龙发文谈防疫
春节后或将解除最后限制
在两天前的新年致辞中,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展望了过去一年,对未来满怀期待。
他着重谈到了新冠疫情,表示政府正在密切判断全球疫情态势。他表示,一旦新加坡疫情保持稳定,新加坡就能解除最后的防疫限制,正式进入后疫情下的新常态。

图源:海峡时报
新加坡本地媒体《联合早报》采访了国大苏瑞富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Alex Cook,表示相当认同李显龙的说法。
究竟原因,还是因为很多人在这三年间已经感染过新冠,有了注射疫苗以外的免疫力,而目前新加坡当局接获的和新冠有关的病例数量也都相当少......
因此,除非世界上出现会突破人类现有免疫力的新变种毒株,产生比现在更严重的情况,否则Alex Cook认为新加坡不需要重启之前的防疫限制了。

图源:南华早报
针对多国启动对中国游客的入境限制的做法,新加坡知名医生梁浩楠医生表示本地暂时无需担忧,不必跟风。
不过,他也认为目前大家普遍戴的口罩很难防止奥密克戎传播了,同时很多人也已经疲倦没有好好戴好口罩,起不到防护效果。
因此他建议政府考虑取消人们搭乘公共运输时戴口罩的规定,如果有特殊需要,个人可以自行戴上N95口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