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我国进入季候风季节,气象局预计7月下旬将有更多雷阵雨。气候变化促使突发性淹水更频繁,除了扩建和改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局和国家公园局也着重采取自然防护对策应对挑战。
我国天气炎热多雨,季候风季节里降雨量尤其高,一旦排水系统无法负荷,就可能发生突发性淹水。
公用事业局海岸防卫署高级助理署长香佩伶说:“随着气候变化,我们预计强降雨会更加的频繁,可是因为土地有限,还有高成本的因素,我们也无法扩建排水道来应对所有极端气候事件。”
根据公用事业局的数据,容易发生突发性淹水的地区,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3200公顷,减少到目前的28公顷。
目前,突发性淹水的持续时间也往往不超过一个小时。
种植树木除了有助捕捉二氧化碳,减少热岛效应,也可以起著防洪作用。
国家公园局政策与规划处高级署长洪慧萍说:“树木可以在降雨的时候,把降雨的径流量减缓,就可以达到防止地方淹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决定大量地种植树木,以它来作为一个自然防护的对策。”
国家公园局和公用事业局在碧山-宏茂桥公园携手打造的绿化水道就是一个例子。
香佩伶说:“我们用生物工程学技术把排水沟完全自然化,这不只提高了防洪能力,也让我们有效和完整地把排水基础设施完全地融入公园的环境中。”
新加坡地球观测与研究所人员也研发出一套框架,来评估和量化自然方案如树林保育对抗洪灾的有效性,相信将有助我国在未来进一步落实这类自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