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我國進入季候風季節,氣象局預計7月下旬將有更多雷陣雨。氣候變化促使突發性淹水更頻繁,除了擴建和改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局和國家公園局也著重採取自然防護對策應對挑戰。
我國天氣炎熱多雨,季候風季節里降雨量尤其高,一旦排水系統無法負荷,就可能發生突發性淹水。
公用事業局海岸防衛署高級助理署長香佩伶說:「隨著氣候變化,我們預計強降雨會更加的頻繁,可是因為土地有限,還有高成本的因素,我們也無法擴建排水道來應對所有極端氣候事件。」
根據公用事業局的數據,容易發生突發性淹水的地區,已從上世紀70年代的3200公頃,減少到目前的28公頃。
目前,突發性淹水的持續時間也往往不超過一個小時。
種植樹木除了有助捕捉二氧化碳,減少熱島效應,也可以起著防洪作用。
國家公園局政策與規劃處高級署長洪慧萍說:「樹木可以在降雨的時候,把降雨的徑流量減緩,就可以達到防止地方淹水,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決定大量地種植樹木,以它來作為一個自然防護的對策。」
國家公園局和公用事業局在碧山-宏茂橋公園攜手打造的綠化水道就是一個例子。
香佩伶說:「我們用生物工程學技術把排水溝完全自然化,這不只提高了防洪能力,也讓我們有效和完整地把排水基礎設施完全地融入公園的環境中。」
新加坡地球觀測與研究所人員也研發出一套框架,來評估和量化自然方案如樹林保育對抗洪災的有效性,相信將有助我國在未來進一步落實這類自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