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两则消息震惊全岛人:
新加坡一3岁女娃因感染新冠病毒去世!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首次对疫情有乐观评估:
世界正处在结束新冠大流行的最有利位置,疫情终结在望!
两个消息一悲一喜,咱们来跟进看看最新情况~
新加坡3岁女娃
为什么会因感染新冠去世?
关于这个女娃,卫生部没有透露太多消息。感染前后以及发病情况大致是这样的↓
8月9日,女娃做了一次抗原快速检测,结果为阳性,证实感染了新冠病毒。
但当天家人并没有将女娃送医。
相隔三到四天之后,可能是症状加重。
8月13日,女娃到医院就医。

图源:海峡时报
从这天起,女娃一直在院治疗,苦熬了一个月以后,到9月13日,女娃身体熬不住,不幸离世。
医生诊断她的死因,是缺氧性脑损伤(anoxic brain injury)。推测是因为感染新冠病毒和心脏骤停,两者发作下导致大脑缺氧。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女娃本身身体免疫力较常人更差一点,她患有多种疾病病史。

图源:hyperbaric medical solutions
算上这个小女娃,新加坡从2020年新冠大爆发起到前天,一共有3个12岁以下的孩子因新冠导致的并发症去世。
本地首起儿童死亡病例,是一个1岁半的男婴查希尔(Zaheer Raees)。他于今年6月27日因感染新冠死亡。
死因是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脑炎。
查希尔的情况跟第三个女娃不一样。
6月21日凌晨4点,他开始发烧,昨晚新冠检测发现结果呈阳性。
其家人尝尽一切方法让他退烧,但发烧情况反复,到了晚上9点半,更是烧到41摄氏度,当场紧急送查希尔到竹脚妇幼医院。
无奈最终为时已晚,几天过后,医生通知家属说孩子已经脑死亡。

图源:海峡时报
第二起儿童死亡病例,是一个4岁的女孩Raisya Ufairah。
她于7月15日开始出现发烧和喉咙痛等症状,但奇怪的是当时做快速抗原检测,她的结果呈阴性。
相隔不过2天,更加突然的是,Raisya Ufairah的病情在17日开始恶化。
17日这天,她再次做抗原快速检测,这回结果呈阳性,可是Raisya在吃药时就出现呕吐、口吐白沫的情况。
后来人失去了知觉,当晚去世。

图源:today
据透露,Raisya没有其他疾病病史,且发病之前身体状况良好。
综上,新加坡这3个因新冠不幸去世的孩子,身体素质跟反应都不太一样。
但这次的不幸,也再一次给大家敲响警铃。
家中如有弱势群体,尤其是免疫力低下、有多种疾病史的老人、小孩或病人,对新冠病毒还是要有一定警惕心。
截止到前天,新加坡累计确诊病例186万7168起,死亡病例1604起。
有210个新冠患者仍在住院,重症病患减至19人,其中10人需要吸氧,9人在加护病房。
同时,官方数据显示新加坡过去7天的移动平均病例数为1912起。

相比前阶段的第五波疫情反扑来看,新加坡此刻的新冠局势已算是有大大好转,尤其是重症病患人数保持低位。
但这并不能让人完全松口气。
新加坡还在持续关注新冠疫情,继续批准使用新疫苗。
在尽可能保持正常生活秩序的前提下,提防著新冠。就如世界卫生组织在昨日发声时所说的那样:
新冠大流行结束曙光已现,但现在需要的是冲刺。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
首次对新冠疫情有乐观评估
前天(周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例行疫情发布会,首次对新冠疫情形势做出乐观评估。
他表示:
截至9月11日的一个星期里,全球通报310万起新病例,比前一个星期下跌了近3成,同时也是2020年三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这让人们看到了战胜新冠疫情的“终点线”。
“我们现在处于前所未有的有利位置来终结这场大流行。虽然还未走到那一步,但终点已经出现在视野之中。”
不过,这不意味着现在就可以放松警惕狂欢了。
谭德塞打了个比方,表示现在全球各国在新冠疫情下的处境,就好像一个参赛的马拉松选手要跑到终点了:
“一位马拉松选手不会在看到终点线时就停下来,而是会用剩下的全部精力跑得更加努力。我们也必须这样做。”
所以,谭德塞奉劝各国:
“如果世界现在不抓住这个机会,那么还会有风险产生更多的变异毒株和死亡病例,并且经历更大的阻碍与不确定性。”
即各国政府现在必须采取的关键措施来“结束这场长跑”。

那么要怎么把握这个机会?采取什么样的关键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有以下几个建议:
1)为高危人群接种疫苗;
2)对病毒进行持续检测和基因测序;
3)将新冠病毒有效治疗纳入基础医疗保健体系当中;
4)敦促各国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病毒感染激增制定计划,保障相关物资和设备的充足,并为此配备额外数量的卫生工作者。
如谭德塞所说,现在是各国能终结新冠疫情的转折点。
但这个转折点能不能把握住,却是一道开放型题目。

因为,现在世界各国对待新冠疫情的处理方式皆有所区别。
比如欧美属于完全放任状态。
亚洲国家中,如泰国正在逐步将大流行过渡为地方性流行病。
新加坡则是在放宽的大前提基础下,维持基本的新冠管控。
至于国内的情况,大家也都清楚。这里不特意提及了~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世卫确实说了结束的曙光已出现,但不意味着现在就能完全不管了。
世卫组织新冠疫情应对技术主管玛丽亚·范克尔克霍夫(Maria Van Kerkhove)强调:
新冠病毒仍在世界各地“密集传播”,实际的感染者数量或被低估。

图源:SCMP
“我们预计未来还会出现病毒感染的高峰,不同地方出现的时间点可能不同,并由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不同亚型甚至是其他值得关注的变异株造成。”
她重申病毒传播得越多,变异的机会也就越大。
不过,这些未来的疫情高峰不一定会引发“死亡浪潮”。
因为现在已经有了包括新冠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在内等,应对新冠疫情的有效工具。
综上所述,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向全球传达这个信号:
从2020年开始大爆发的新冠疫情,可能很快就要熬出头了。
接下来,新加坡会怎么做?
防疫如摸石过河,两年付出这些代价
新加坡对待疫情的做法,一开始遵循世卫的指示,但两年下来,更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防疫指南。
比如保持高疫苗接种率,继续批准新的有效疫苗。
就在昨天,卫生科学局宣布临时批准能够同时对抗原始冠病和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二价疫苗”(bivalent)。

这款疫苗将作为新冠疫苗追加剂,供年满18岁且打满2针新冠疫苗的人使用。
就在今天,日本方面已经抢先开打这款疫苗。
卫生部长王乙康还表示,政府正在检讨疫苗接种政策,从计算公众已接种几剂疫苗和追加剂,过渡到确保疫苗接种记录保持在最新状态的系统。
也就是说,可能在接下来一年两年内,接种疫苗或许会成为一种“常态”。
现在,在新加坡唯一没有被疫苗普及照顾到的群体就是5岁以下幼童。
但这种情况相信很快就会改变。

早前7月底,新加坡当局曾公开表示最快今年第四季度(10月-12月)会开始给6个月到4岁幼童接种新冠疫苗。
可以说,保持高疫苗接种率及有效性,是新加坡在后新冠时代下一种求稳的体现。
而新加坡现在的经验做法,都是来自过去两年的曲折经历。
186万人感染新冠 占总人口近三分之一 一个很直观的数字,截止到前天,新加坡已经共有近187万人感染了新冠。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常住人口曾直面新冠的威胁。

虽然奥密克戎毒株看起来并不是太致命,但新冠后遗症,或者“Long Covid”的现象,具体有多么严重还不清楚。
公共医疗系统曾面临急剧压力
感染新冠,除了会让患者难受以外,造成的公共卫生资源挤兑,也是新加坡曾出现的严重现象。

图源:见水印
持续多时的高强度工作,让医护人员不堪重负。一名医护人员要照顾十多名病人,是常有的事。
“忙到没有时间上厕所”,是去年9-10月那波疫情下,新加坡医护人员面临的真实处境。

图源:海峡时报
工作强度大不说,众多的患者涌入医院,很多医护人员为了照顾新增病患,不得不选择延长工作时间,让他们的休息时间,也变相减少了许多。
在如此高压强度下,不少医护人员选择辞职。单单是2021年上半年,就有1500名医护人员辞职。
疫情前,辞职人数整年也不过约20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