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近来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立志是要减少碳排放,逐步提高碳税,争取在本世纪下半叶,达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
不仅如此,在去年3月的国会中,政府还公布了一份《新加坡2030年绿色发展蓝图》,想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环保。

图源:海峡时报
从各个方面,政府希望带头做起环保先锋,为新加坡的未来尽一份力。
至于新加坡为何如此紧张环保、节能等议题,那是因为,新加坡面临着迫在眉睫的压力。
其中,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威胁,将是新加坡想要极力避免的未来。

示意图 对于一个小岛国的来说,海平面上升后,新加坡或许将不复存在,彻底走入历史。
最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学者,通过AR技术模拟出了这个残酷景象。
新加坡金融区沦为一片汪洋?
这个地标建筑或将彻底消失
新加坡未来有可能被上升的海洋淹没,已经算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最近,一名学者做出估计,到了一百年后的2022年,新加坡丹戎巴葛金融区,将有一大片土地被海水淹没!

未来将被“淹没”的新加坡土地,图源:National Heritage Board
在这个略显的残酷的未来画面中,丹戎巴葛的著名地标建筑老巴刹将不复存在。
海水上涨到了现在的丹戎巴葛地铁站出口附近。在窄小有限的土地里,人们正在Telok Ayer一带建设新的小贩中心。
虽然在这里的高楼暂时可能看不出会遇到更多问题,但是谁也说不准,这种情况继续下去这些高楼会不会陷入危险之中。

现在丹戎巴葛金融区附近的海岸线,图源:彭博社
当然,现在的丹戎巴葛金融区还没有变得那么恐怖,还有很多时间能让新加坡做出补救措施。
所以,新加坡政府一直在竭力环保,希望至少通过自己的努力,留给下一代可以生存的空间和未来。
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环保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事。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单靠新加坡的努力远远不够。

图源:Blue and Green Tomorrow
但至少,新加坡完全不能无动于衷。
新加坡已经开始布局
多管齐下应对海平面上升
在新加坡的世界里,海平面上升后,不仅是金融区可能遭重,新加坡沿海的各地区,也会面临着相同的困境。
毕竟,四面环水的新加坡全岛最高点,也不过是只有163米的武吉知马山而已。

与此相对的,新加坡的大士、裕廊岛一带,新加坡CBD市中心,新加坡东海岸以及新加坡巴西立、樟宜一带,地势低洼海拔往往只有1到5米。

图源:ResearchGate
一旦海平面上升个一米,不论是商业区还是居民区,都将面临着“灭顶之灾”。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很可能发生的事实。2018年,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曾发表过一份报告,称未来100至200年内,海平面上升一米或更多的情况已无可避免!
留给新加坡的时间,说多也多,说少也少......

深蓝色地区是所谓的“低风险区”,图源:NTU
除了环保之外,新加坡也做了不少其他努力。
在新加坡,大约70%-80%的海岸线都有沿海石堤的保护。

图源:海峡时报
这些海堤必要时可以加固。一旦海平面上升,新加坡也有足够的时间来拓宽拓高,让土地免受海浪的侵蚀。
不仅如此,新加坡还在不少沿岸地区种植了很多红树林。红树林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减缓海浪与风暴潮对沿岸的冲刷,降低海浪冲击力,防止海岸遭侵蚀。

图源:海峡时报
另外,红树林的根系也可吸收碳,并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复杂的根系还能累积沉积物,跟上海平面上升的速度。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2019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上,首次把“气候防卫”提上国家议程。
为了应对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威胁,政府宣布在未来100年投入至少1000亿新币,可以说是相当大的手笔了。
其中,圩田技术现在已经日渐成熟。它能阻挡海水入侵低于海平面1.2米的填海土地。

图源:海峡时报
完善的沟渠网络、雨水收集池和抽水泵,一旦遇上天降大雨,还能迅速将累积的雨水排出。
还有很多正在尝试中的新科技和新技术,只待成熟后一一落实。
或许真的到了一百年后,这些现在困扰新加坡的问题,都不会成为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