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追究新加坡老鼠近年来繁殖增加的根源,故事之匪夷所思,甚至值得刊登在人类与生态循环之间息息相关交互影响的教科书上。
1、疫情停工导致的老鼠增加 2020年的新冠病毒导致新加坡很多工程一度停工,这是这波新加坡鼠患的起点。
因为全岛的大型基建工程几乎停滞,给了老鼠们休养生息的时间。而疫情后仓促恢复开工,又使得这些老鼠四散筑巢,直接导致了这波“能生”力量的全岛乱扩散。
根据统计显示,2020年公共区域发现的鼠洞达到了4300个,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2021年鼠洞一度下降到3900个,却在2022年连续上升,分别达到了4163个和5203个鼠洞(不完全统计)。
母老鼠一般每个月能生至少六只幼鼠,短暂的休养生息的背后,便是长期“生育力量”的隐患。

图源:早报
2、后疫情导致的清洁问题
疫情后的新加坡其实面临了一定程度的外劳回流、行业洗牌,清洁行业亦是如此,根据统计显示,当地的清洁工平均年龄在63岁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的人数将逐步减少。而疫情导致的外劳回流,也严重影响了新加坡外国清洁工的补充。
新加坡人高度依赖清洁工对环境整洁的维护,一旦环境清洁的服务质量下降,垃圾堆积、食物堆积,都直接导致了老鼠的增加。

图源:CNA
3、HDB垃圾槽的设计变化
很多老式HDB的垃圾槽是设置在家里的,因此人们习惯性将垃圾放在小袋子里及时丢进屋内的垃圾槽内。
可新的HDB更多将垃圾槽设置在外面,造成了租户不愿意时时刻刻出门丢垃圾,更喜欢将一整天的垃圾打包后一起丢弃。
而当垃圾入口容不下一天量的垃圾时,人们就会将垃圾放在垃圾槽外面,这直接导致了老鼠会将这些位置当作自己的定点投喂区,滋生繁育。

图源:早报
4、禁“塑”运动的推广
神奇吧,万万没想到在我们保护环境的同时,却也滋生了鼠患。
曾经的新加坡人是不缺塑料袋的,甚至为了加速消耗塑料袋,每天都在积极用从超市拿回来的塑料袋包装垃圾丢进垃圾桶。
但随着禁“塑”运动的推广,家里的塑料袋越来越少,垃圾袋再也无法用从超市免费包装的塑料袋来替代,而是必须要专门购买垃圾塑料袋。
这直接导致部分为了省钱的居民,直接将湿食物直接丢进垃圾桶……

图源:mothership
其实抗鼠已经不仅仅是新加坡政府需要努力的战役,更是我们每个在新加坡生活的居民需要日常培养的习惯:
1、侦察自家是否出现老鼠是关键
a、老鼠的粪便是深褐色的,形状像米粒,如果发现请警惕!
b、如果看到木材和塑料上的“齿痕”请警惕。
c、老鼠经过某些地方,身上的油渍和污渍会留下痕迹,在灰尘多的地方也会看到老鼠脚印和尾巴的痕迹。
d、老鼠在天花板和阁楼爬行时,可以听到脚步。
e、鼠洞
如果发现这些痕迹,请立刻请灭虫或灭鼠的专业公司前来处理。

图源:TNP
2、用餐之后请立刻清理厨余,装进袋子并绑好,尽量不要过夜。
3、吃不完的食物,请装在密封的容器中,不要散落在外面。
4、用过的餐具请立刻清洗,不要放在水槽内过夜。
5、每天清空垃圾桶,并使用垃圾桶的盖子。
在地处潮湿闷热的新加坡,防鼠本就是一间需要长期不懈努力的全民运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新加坡那些老鼠出没的“胜地”不再见这些小家伙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