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追究新加坡老鼠近年來繁殖增加的根源,故事之匪夷所思,甚至值得刊登在人類與生態循環之間息息相關交互影響的教科書上。
1、疫情停工導致的老鼠增加 2020年的新冠病毒導致新加坡很多工程一度停工,這是這波新加坡鼠患的起點。
因為全島的大型基建工程幾乎停滯,給了老鼠們休養生息的時間。而疫情後倉促恢復開工,又使得這些老鼠四散築巢,直接導致了這波「能生」力量的全島亂擴散。
根據統計顯示,2020年公共區域發現的鼠洞達到了4300個,之後隨著經濟的恢復2021年鼠洞一度下降到3900個,卻在2022年連續上升,分別達到了4163個和5203個鼠洞(不完全統計)。
母老鼠一般每個月能生至少六隻幼鼠,短暫的休養生息的背後,便是長期「生育力量」的隱患。

圖源:早報
2、後疫情導致的清潔問題
疫情後的新加坡其實面臨了一定程度的外勞回流、行業洗牌,清潔行業亦是如此,根據統計顯示,當地的清潔工平均年齡在63歲左右,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分的人數將逐步減少。而疫情導致的外勞回流,也嚴重影響了新加坡外國清潔工的補充。
新加坡人高度依賴清潔工對環境整潔的維護,一旦環境清潔的服務質量下降,垃圾堆積、食物堆積,都直接導致了老鼠的增加。

圖源:CNA
3、HDB垃圾槽的設計變化
很多老式HDB的垃圾槽是設置在家裡的,因此人們習慣性將垃圾放在小袋子裡及時丟進屋內的垃圾槽內。
可新的HDB更多將垃圾槽設置在外面,造成了租戶不願意時時刻刻出門丟垃圾,更喜歡將一整天的垃圾打包後一起丟棄。
而當垃圾入口容不下一天量的垃圾時,人們就會將垃圾放在垃圾槽外面,這直接導致了老鼠會將這些位置當作自己的定點投喂區,滋生繁育。

圖源:早報
4、禁「塑」運動的推廣
神奇吧,萬萬沒想到在我們保護環境的同時,卻也滋生了鼠患。
曾經的新加坡人是不缺塑料袋的,甚至為了加速消耗塑料袋,每天都在積極用從超市拿回來的塑料袋包裝垃圾丟進垃圾桶。
但隨著禁「塑」運動的推廣,家裡的塑料袋越來越少,垃圾袋再也無法用從超市免費包裝的塑料袋來替代,而是必須要專門購買垃圾塑料袋。
這直接導致部分為了省錢的居民,直接將濕食物直接丟進垃圾桶……

圖源:mothership
其實抗鼠已經不僅僅是新加坡政府需要努力的戰役,更是我們每個在新加坡生活的居民需要日常培養的習慣:
1、偵察自家是否出現老鼠是關鍵
a、老鼠的糞便是深褐色的,形狀像米粒,如果發現請警惕!
b、如果看到木材和塑料上的「齒痕」請警惕。
c、老鼠經過某些地方,身上的油漬和污漬會留下痕跡,在灰塵多的地方也會看到老鼠腳印和尾巴的痕跡。
d、老鼠在天花板和閣樓爬行時,可以聽到腳步。
e、鼠洞
如果發現這些痕跡,請立刻請滅蟲或滅鼠的專業公司前來處理。

圖源:TNP
2、用餐之後請立刻清理廚餘,裝進袋子並綁好,儘量不要過夜。
3、吃不完的食物,請裝在密封的容器中,不要散落在外面。
4、用過的餐具請立刻清洗,不要放在水槽內過夜。
5、每天清空垃圾桶,並使用垃圾桶的蓋子。
在地處潮濕悶熱的新加坡,防鼠本就是一間需要長期不懈努力的全民運動,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新加坡那些老鼠出沒的「勝地」不再見這些小傢伙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