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薪上涨,工作难寻”——2025年新加坡大学生求职困境

2025年03月15日   •   2052次阅读

2025年3月,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大四学生林晓敏(化名)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篇长文:“投了200份简历,面试了30家公司,依然没有收到正式录用通知。我甚至开始怀疑,这四年苦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她的遭遇并非个例。根据新加坡五所公立大学联合发布的《2024年毕业生就业调查》,应届生全职就业率已连续两年下滑,最新数据跌至79.5%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月薪中位数却上涨到4500新币

就业率连续下滑 学历不再是“入场券”?

尽管新加坡经济整体稳健,但全球经济波动、行业转型和政策调整,让就业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数据背后的困境

2024年毕业生调查数据显示,全职就业率比上一年下降了4.6%,与此同时,兼职和临时工的比例上升到6%

部分学生为了维持生计,只能选择“过渡性工作”,甚至有些人毕业后只能靠接短期项目或做自由职业者。

一名南洋理工大学的工程系毕业生坦言:“科技和金融行业的高薪岗位是有,但竞争太激烈,投出去的简历根本没人看。”

行业冷热不均

信息科技、医疗健康等专业就业率超95%,但人文社科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69%。此外,不同专业的起薪差距也非常大,比如:

01 信息技术专业

起薪中位数5600新币

02 医疗健康相关专业

5000新币

03 人文社科专业

4200新币

04 艺术与媒体专业

3800新币

有些行业人才需求旺盛,有些行业却面临就业瓶颈,毕业生们在求职时必须更加现实。

薪资上涨≠生活无忧 毕业生面临的现实压力

虽然起薪上涨,但物价飞涨,导致很多毕业生感觉“加薪赶不上涨价”,经济压力依然不小。

工资vs物价:生活成本越来越高

根据新加坡人力部的数据,2024年非居民雇员数量大幅增加,这也推高了房租和生活成本。

一名新加坡管理大学的商科毕业生无奈地说:“我的工资4500新币,房租就要1800新币,占了薪资的40%,剩下的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除了房租,日常开销也在上升:

01 地铁月票

从128新币涨至140新币

02 普通餐馆一顿饭

从10新币涨到12新币

03 超市鸡蛋

一盒价格从4新币涨到5.5新币

面对这样的经济压力,很多学生在职业选择上不得不更加“功利化”,放弃自己喜欢的行业,转向更高薪的岗位。

兴趣还是现实?职业选择被迫改变

例如,社工专业的全职就业率只有74.6%,相比之下,金融、数据分析等热门行业的就业率高达90%以上

越来越多学生为了更稳定的收入,选择跨专业求职,甚至考虑转行。

外来竞争加剧 本地生如何突围?

新加坡是国际人才的聚集地,外籍劳动力的竞争让本地毕业生的求职难度加倍。

工签新规,让竞争更激烈?

2025年起,EP准证的最低薪资门槛提高,尤其是金融行业,需要至少6200新币才能申请。

同时,COMPASS评分系统让跨国公司更倾向于雇佣海外名校的毕业生,而本地应届生则更难获得面试机会。

一名计算机系学生抱怨:“大厂的实习岗位,欧美名校的留学生一来就能拿到,我们本地生连积累经验的机会都变少了。”

职场“内卷”,从实习就开始了

由于全职工作难找,不少学生希望通过实习增加竞争力,但顶尖公司的实习岗位也变得越来越难进,甚至有企业明确要求:“只考虑有海外工作经验的申请者。”

心理压力与职业迷茫 新一代的焦虑

求职困境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影有些毕业生因长期找不到工作而羞于参与就业调查,因此实际的失业情况可能比数据更严重。

在社交媒体上,“躺平”“Gap Year”成为热门话题,许多年轻人开始质疑传统的职业路径。

大学课程跟不上行业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雇主越来越看重数码技能和跨学科能力,但部分高校的课程更新速度太慢,导致毕业生技能跟不上市场需求。

例如,一名理工学院的设计系毕业生表示:“学校教的软件,行业里已经没人用了,入职后还得自己重新学。”

未来趋势 大学生该如何破局?

面对求职挑战,新加坡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计划,帮助年轻人更快适应市场需求,例如:

TechSkills Accelerator

提供IT相关的短期培训,提高科技行业求职成功率。

新兴行业实习计划

与企业合作,为毕业生提供带薪实习,积累工作经验。

尽管有这些措施,求职的压力仍然存在。

在经济转型和全球竞争的大环境下,未来的大学生们可能需要更加灵活,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才能在职场上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