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的移民国家——新加坡

2019年12月31日   •   7524次阅读

这堂通识课我们说小而美的移民国家——新加坡。

椰浆饭

椰浆饭是在文莱, 马来西亚与 新加坡很常见到的一道美食。事实上,它是马来西亚的非正式国肴。

在马来文化根基里,椰浆饭的马来文拼音是Nasi Lemak,Nasi 是饭,Lemak 是脂肪,指的是椰浆。这个饭的名称来自它的烹饪过程,那就是把饭浸泡在浓椰浆里后再把饭与椰浆的混合物拿去蒸。有时候,会在蒸煮过程中把打了个结的 班兰叶放入饭里,以增加它的香味。必要时,也可加入其他的香料如 黄姜与 香茅,以给于附加香味。

传统上,一盘椰浆饭里有黄瓜切片、小 凤尾鱼、已烤了的花生、全熟蛋、 印度式腌菜与热辣酱料(马来话称作Sambal)。椰浆饭也可以有别的佐料,如鸡肉、 章鱼或 乌贼、鸟蚌、牛肉 咖喱等。

椰浆饭传统上被用来当早餐吃的,清晨开始就在马来西亚的路边卖。它通常是被报纸、麻浆纸或香蕉叶包住卖的。也有些餐厅把它盛在盘上当午餐或晚餐吃。

课堂上,小朋友们一边吃椰浆饭,一边听新加坡的故事。

聊聊新加坡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新加坡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樟宜机场多次被评为世界最美丽的机场,根据2018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报告,新加坡是继纽约、伦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

近代以来,新加坡经过英国殖民地,日占时期,迈向自治与马来合并,最终走向独立。在第一任总统李光耀的带领下,新加坡实行严刑峻法,克服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短缺,以工业立国,综合发展服务业,经济飞速发展。

新加坡的土地面积是719.1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为553.5万,其中外籍人士有约163万人。整个国家也即是一座城市,有“花园城市”的美誉。新加坡地处赤道附近的热带,气温年温差和日温差小,平均温度在23至34℃之间,一年到头都像处于夏季之中。其市区中心的河口上矗立著一座乳白色的“鱼尾狮”雕像,是新加坡的精神象征和标志。

位置

东南亚地图

新加坡位于北纬1°18′,东经103°51′,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北隔狭窄的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并在北部和西部边境建有新柔长堤和第二通道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的民丹岛和巴淡岛都有轮渡联系。新加坡的土地面积是719.1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200余公里,全国由新加坡岛、圣约翰岛、龟屿、圣淘沙、姐妹岛、炯岛等六十余岛屿组成,最大的三个外岛为裕廊岛、德光岛和乌敏岛。由于填海工程形成新的陆域,将增添额外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新加坡的标准时间为UTC+8,较其地理位置时间快1小时。

马六甲海峡

国名由来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原意为狮城。公元14世纪,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乘船前往小岛环游,看见岸边有一头异兽,当地人告知为狮子,他认为这是一个吉兆,于是决定建设这个地方。新加坡“Singapura"是梵语“狮城”之谐音,早期的居民喜欢用梵语作为地名。而狮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征,故以此作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过去,新加坡一直使用“新嘉坡”作为其独立初期的通用中文国名。由于受到当地华侨所带来的方言习惯影响,早期也出现许多衍生的名称,例如“息辣”、“石叻”、“叻埠”等,还有因其小而将之称为“星洲”、“星岛”的。而外界也普遍以“星国”和“狮城”来描述新加坡。

国旗

新加坡国旗又称星月旗,于1965年8月9日正式成为新加坡共和国的国旗。1959年,当时新加坡在大英帝国统治下组成自治政府,星月旗随后成为了自治政府的官方旗帜,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它被选为国旗。新加坡国旗由红、白两个平行相等的长方形组成,长与宽之比为3∶2,左上角有一弯白色新月以及五颗白色五角星。红色代表了平等与友谊,白色象征着纯洁与美德。新月表示新加坡是一个新建立的国家,而五颗五角星代表了国家的五大理想:民主、和平、进步、公正、平等。

国徽

新加坡国徽由盾徽、狮子、老虎等图案组成。红色的盾面上镶有白色的新月和五角星,其寓意与国旗相同。红盾左侧是一头狮子,这是新加坡的象征,新加坡在马来语中是“狮子城”的意思;右侧是一只老虎,象征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之间历史上的联系。红盾下方为金色的棕榈枝叶,底部的蓝色饰带上用马来文写着“前进吧,新加坡!”

国花

新加坡在1981年以一种名为卓锦·万代兰的胡姬花为国花。东南亚通称兰花为胡姬花。是爱尼丝·卓锦女士,于1893年培植而成的。花朵清丽端庄、生命力特强,它象征新加坡人的气质和刻苦耐劳、果敢奋斗的精神。

首都

新加坡市区中心(金融区)位于新加坡岛的南岸,由于面积仅有719平方公里,所以没有省市县镇等行政单位之分,整个国家也即是一座城市,有“花园城市”的美誉,又是该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珊顿道是金融区里的主要道路,两旁都是摩天大楼。而毗邻的吉宝港口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新加坡河从市区穿过,河岸两侧是移民最先迁入的地方,是商业最先繁荣的地带,也是老新加坡的经济动脉。在河口上矗立著一座乳白石的“鱼尾狮”雕像,即是新加坡的精神象征和标志。

早期历史

新加坡历史可追溯至3世纪,当时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献记载源自3世纪东吴将领康泰所著的《吴时外国传》,据新加坡学者许云樵考证,蒲罗中是马来语“Pulau Ujong“之对音。”蒲罗中“是新加坡岛最古老的名称,意为“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比淡马锡(明朝把新加坡称作“淡马锡”)早一千多年。8世纪属室利佛逝。

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个叫“龙牙门”的地方寻找大象,这或许指的是吉宝海港。1330年前后,一名叫汪大渊的中国人到来,称这个居留地为“龙头”,并说已经有中国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马锡(或海城)的称谓出现于1365年的《爪哇史颂》。

新加坡岛开始受到重视是在14世纪,来自室利佛逝的王子拜里米苏拉在该区域建立了马六甲苏丹王朝,后来葡萄牙人在1613年焚毁了河口的据点。18世纪至1824年,新加坡属柔佛王国的一部分。

殖民地时期和新马合并时期

新加坡经过英国殖民地时期,日治时期,后迈向自治。1959年新加坡进一步取得自治地位。同年5月举行第一次大选。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职,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总理。

自治后的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1961年5月,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马来亚、文莱、砂拉越和北婆罗洲联合起来组成马来西亚。对此,李光耀决定举行全民投票,最后71%的人投了赞成票。于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脱离了英国的统治正式加入马来西亚。

新马合并后,新加坡开始和中央政府发生矛盾,对治国方针也有不同的看法。“马来人至上”的观念也逐渐走向了舞台的中心。非马来人的政党都公开表示反对“种族主义”的信条。当时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担心华人会主宰马来西亚的政治及经济环境,他认为,解决两个族群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独立出去,以保证马来族的统治。于是,以巫统为首的执政联盟在国会紧急通过修改宪法,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将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

新加坡独立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为一个有主权、民主和独立的国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为共和国。尤索夫·宾·伊萨克出任首任总统。建国以后,新加坡人民的集体危机感成经济奇迹原动力,靠着勤奋的打拼在逆境中求得生存。

作为一个小国,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除了主权纠纷,其他重要的问题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与天然资源。失业率当时高达12%。

新加坡为了求存求活,开始一连串的措施来发展工业及经济。于1961年设立的经济发展局致力于实行国家经济发展方针,重视制造业。工业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制造业在十年内成为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出口国。虽然新加坡的国内政治上的自由空间逐渐被压制,经济上却取得高速发展,很快成为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问题都得到解决。

地形地貌

新加坡面积狭小,地势低平,起伏和缓,平均海拔不足16米。其西部和中部地区由丘陵地构成,大多数被树林覆蓋,东部以及沿海地带都是平原,地理最高点为武吉知马,高163米。

气候

新加坡地处热带,长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为赤道多雨气候,气温年温差和日温差小。平均温度在23至34℃之间,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湿度介于65%到90%之间。11月至次年1至3月左右为雨季,受较潮湿的东北季候风影响天气不稳定,通常在下午会有雷阵雨,平均低温徘徊在摄氏24至25℃。6月到9月则吹西南风最为干燥。在季候风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0月到11月,地面的风弱多变,阳光酷热,岛内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35℃。

水资源

新加坡建有17个蓄水池为市民储存淡水。其中,中央集水区自然保护区位于新加坡的地理中心,占地约三千公顷。该保护区拥有麦里芝蓄水池、实里达蓄水池上段、贝雅士蓄水池上段和下段等水库。其土地除了用来收集雨水,并发挥着重要的城市“绿肺”功能。为减少对外来水源的依赖,新加坡通过大型蓄水计划,以及海水淡化和循环再利用等技术,使得水源供应更加多元化,逐步迈向水供自给自足的目标。随着最大的大泉海水淡化厂的落成,当前可提供超过60%的用水需求。

人口

截至2015年11月,新加坡常住总人口为553.5万,其中337.5万人属于新加坡公民和52.7万个“永久居民”简称PR,居住在狮城的外籍人士数目相当多,有约163万人。新加坡人主要是由近一百多年来从欧亚地区迁移而来的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其移民社会的特性加上殖民统治的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影响,使得新加坡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社会特色。

民族

新加坡公民主要以4大族群来区分:华人占了人口的74.2%,还有马来族(13.3%)、印度裔(9.1%)和欧亚裔/混血(3.4%)等公民。大多数新加坡华人的祖先源自于中国南方,尤其是福建,广东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闽南人,其次为潮汕人、广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还有峇峇、娘惹等。新加坡人口密度7,697/平方公里,人类发展指数为0.901。

小连结

峇峇(音bā bā),又作“巴巴”。峇峇和娘惹或称土生华人,是指数百年来居住在马来西亚,印尼 或新加坡的当地华人。这些华人都在文化上受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男性称为峇峇(Baba),女性称为娘惹(Nyonya)。精神思想上,峇峇人倾向于西方文化,特别是英国文化,子女多受英文教育。这点与他们仍然保留古老的华人习惯、传统及信仰,看来相当矛盾。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