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这一点,就不足以让新加坡卸下全部防疫武装。
如下图,敢敢走在全面解封前头的英德美欧,新冠死亡率仍然全球前列。
特别是英国,死亡率第一。

所以新加坡不敢一口气全面松绑:
仍然要求室内要戴口罩
500人以上的夜间娱乐场所仍然有疫苗差异化措施管理
堂食餐馆、咖啡店、酒吧、卡拉OK,没打疫苗的人仍然不允许堂食
景点、游轮、现场表演的堂食活动,只允许打完疫苗的人参与等
生活还有所限制。应对疾病爆发警戒仅从橙色下调到黄色,而非绿色,就是因为新冠大流行还未真的结束。
那么,如果BA.2.12.1真的在本地引起新一轮反扑,新加坡会怎么做?
如有必要,会再收紧措施
前几周的博鳌论坛,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曾公开说明:
“所有措施都要以科学为基础,当新的数据、新的研究结果出现的时候,当我们发现早些时候做出的决定可能不恰当的时候,就会调整立场和政策,并且向公众说明调整理由。”
“现在新加坡的关注重点发生了变化,就是要确保医疗系统有足够能力来应对那些可能出现的重症,确保整个运转是稳定的,医院是开放的,社会经济的设施还能够运行。”

图源:Yahoo
在宣布4月26日大解封的时候,新加坡总理接班人、财政部长,同时也是跨部门抗疫小组组长黄循财,也很明确跟大家交代了:
“我们离终点越来越近,但比赛还未结束,这场新冠大流行病也远未结束。”新的变种毒株迟早会出现,但没人能预测会是什么时候。如有必要,新加坡可能须再次收紧防疫措施,或重启“合力追踪”应用和SafeEntry访客登记系统。”

这话就意味着,新加坡的大解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有必要,新加坡仍然会收紧措施。
按照部长的话来形容这种处境,就是“要挽救生命,也要保住民生,很多国家都在做出艰难的平衡。”
他们在新加坡,曾因疫情生活不易
新冠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这几天,本地媒体海峡时报分享了一个故事合集。
现在新加坡有时间,在疫情笼罩下喘口气,于是更多人在疫情最紧张的那段期间的遭遇,终于得以大白。
1)ICU插管29天,几乎没命
新加坡人蔡女士,59岁。因为脊柱弯曲,肺部呼吸时并不能像常人那样扩张顺利。
而在她感染新冠以后,这一情况更加糟糕。
曾经2020年,她确诊后病情迅速恶化,在国大医院住了4个月。这段期间她的肝脏、心脏跟肾脏都出现了问题,甚至还要透析。

因为病情过重,最后需要在ICU插管治疗,足足29天。那段时间,据她自己形容“差点没命”。
一直到现在,她都还有新冠后遗症。有点呼吸困难,容易疲惫,晚上必须有设备帮忙通风。
但她庆幸最终她活了下来,现在还有机会跟家人去游轮度个假。
2)最怕又收紧:没钱赚、
租车跟汽油费还得照给
新加坡人詹姆士,46岁。
他是一个中年丈夫、老爸,妻子从事行政工作,孩子上初中。
这两年里,新加坡措施多变,解封收紧解封收紧解封。从2020年阻断期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多数人都居家办公。
这对职业是计程车司机的他简直就是中年危机。

没人出门,没人叫计程车。不管是白天工作时间,还是晚上夜生活时间。
没有客人来,租车、汽油费用还得照还,还有他的家庭账单。他曾遭遇收入低谷的时候,还有政府补助补贴。
所以对于他们这一个群体来说,一旦措施再度收紧,则又是另一场噩梦开始。
病毒可怕,没钱吃饭就不可怕吗?
3)在新加坡的外国人:
只有坚持才能找回失去的东西
仅2年,新加坡走了具体数量不明的10万,甚至数十万外国人。
其中有在建筑行业工作的客工。
他在新加坡工作了10年,疫情爆发后,他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住在客工宿舍,两次感染新冠,身边的工友从70个削减走掉剩下20个。
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熬不住,想出去,想回去。

他回忆,2020年4月起,客工宿舍疫情爆发,他4个月没有离开过宿舍这个小房间。
后来,他第一次感染,那是在2020年7月。甚至在2021年12月,第二次感染新冠。
这个过程他都坚持了下来。
为什么呢?
他是这么认为的,因为疫情失去太多,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把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于是他一直等,等到新加坡社区解封、客工宿舍解封,等到边境重新开放,对打完疫苗的人免隔离免检测。
现在如他所愿,他可以继续赚钱,也能回家看看爸妈妻女。

对于新加坡能恢复到如今的景象,很多人表示已经满足。
可是新变种又来了。
BA.2.12.1会不会导致病例激增,情况还不清楚。
到底这次变种,是更温和,还是更厉害,还需要时间观察。
如果根据今年早些时候,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希腊裔教授的说法,他则认为:
“我相信疫情将会在6或8个月内结束,也许,疫情将会在8月15日结束。但是,前提条件是所有人都接种了疫苗,并且所有人都佩戴口罩,自愿做检测。”
椰友们,你们认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