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新冠疫情依旧是当今世界最令人头疼的阴翳。
巨大的阴影笼罩着世界,让无需口罩呼吸新鲜空气、亲密接触、自由出行这样的简单愿望成为奢求。

疫情肆虐的一年多里,无数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旅行。然而多地变种病毒的出现与疫情的反弹,使得跨国旅行成了一件难上加难的事。对于很多海外华人来说,回家甚至也成了高风险操作。
随着疫苗接种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人们希望通过疫苗接种达成免疫、恢复国际旅行的心情愈发强烈。
想要恢复国际旅行,你可能还需要一本“疫苗护照”。

01.2021年最强国际通行证
1月21日举行的“二十七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中,欧盟各国首次公开讨论了“疫苗护照”。
在1月25日至29日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WEF)中,“疫苗护照”也是议题之一。

不难看出,随着多款疫苗的问世,以及各国加快推进疫苗接种计划,是否应该发放“疫苗护照”正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讨论。
在全球引发如此热烈讨论的“疫苗护照”究竟是什么?
其实,所谓“疫苗护照”(Vaccine Passport),就是一种疫苗接种证明,持有者将可以更加自由的旅行和工作。
为尽快重启国际间的正常往来,许多国家、卫生机构和科技公司都将目光瞄准了“疫苗护照”。

去年10月起,沙尼亚科企Guardtime已经和世卫组织合作,推出试点项目VaccineGuard,通过区块链技术,为接种疫苗者创建“智能黄卡”,以二维码记录接种时间、地点、疫苗批次等信息。该项目旨在实现疫苗接种信息全球流通和健康资料跨境认证,同时确保个人资料安全。
科技公司CastleBranch已经推出了数字版“疫苗护照”,只要花19.95美元,用户就能得到一个二维码,扫描后会显示个人身份信息,以及是否接种过疫苗。

IBM也开发了自己的应用程序,名为“数字健康通行证”(Digital Health Pass),允许公司和场所定制其入境时需要的指标,包括新冠病毒检测、体温检查和疫苗接种记录。然后,与这些指标相对应的凭证存储在移动钱包中。

1月14日,微软、甲骨文、软件服务提供商Salesforce和美国医疗保健非营利组织梅奥诊所等机构宣布组建“疫苗接种凭证倡议”(VCI),计划为全球民众提供电子接种凭证,以便所有人能“安全地回归旅行、工作、学校和生活”。
该组织表示,希望开发一种技术,使每个人能够获得其疫苗接种凭证的加密数字副本。这一数字证书可以存储在苹果支付(Apple Pay)等数字钱包中,以证明旅行者可对新冠病毒免疫。没有智能手机的人则可以收到印有二维码的纸张。

此前,The Commons Project开发了一种数字证书,能够证明旅行者的新冠检测结果为阴性,并已被三大航空公司采纳。
迈耶称,随着病毒的持续蔓延,各国政府对这一疫苗凭证的兴趣大幅提升。
他还透露,VCI正在与几个政府进行谈判,预计各国的入境要求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发生变化,比如从强制要求阴性检测结果到接受检测或疫苗接种证明的“混合”选项。
据《金融时报》报道,届时每个国家都可以制定自己的规则,例如规定哪些疫苗的接种可以被接纳。

目前,丹麦、冰岛、匈牙利等国家已开始逐步实施“疫苗护照”,方便旅行者旅行。
“疫苗护照”着眼于在疫苗广泛接种后,人们跨境流动时会面临的问题。有了“疫苗护照”,跨国出行重复病毒检测将被省略、疫苗也无需重复接种、隔离时间甚至也将大幅缩短,人们出行的自由度将大大提升。
2021年,“疫苗护照”或许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最通行无阻的签证。

02. “疫苗护照”引发的争议
虽然各国以及各大公司关于“疫苗护照”和“疫苗通行证”的设想非常美好,但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依旧面临着众多挑战: 首先就是疫苗的有效性还未得到充分证实。
由于疫苗是由几个国家的多家公司在不同的开发阶段生产的,因此“疫苗护照”开发者还需要考虑许多可变因素。
目前世界范围内广泛接种的新冠疫苗有不下五种,每种疫苗官方公布的防护率都有差别;且由于类型差别,这些疫苗作用于人体的防护过程也有差别。

以美国的辉瑞疫苗和中国的国药疫苗为例:
美国辉瑞疫苗采用的是mRNA技术,官方公布的防护率达到90%;
中国国药疫苗采用的是灭活技术,官方公布的防护率达到79.34%。

史丹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传染病专家朱莉·帕森内(Julie Parsonnet)博士还表示,目前还不清楚疫苗在阻止病毒传播方面的效果如何。
因此,“疫苗护照”虽然会显示你已经注射了疫苗,但它可能并不能保证你能安全参加活动或登上飞机,因为仍然无法确定接种疫苗的人是否会传播感染。

俄罗斯科学院恩格哈特分子生物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库普拉则表示,相较于“是否接种疫苗”这一简单指标,抗体水平才是关键。即便接种过疫苗或已康复,体内抗体含量也可能很少,意味着不能排除二次感染风险。
生物学专家涅多斯帕索夫教授认为,必须进行长期抗体检测才能证明一个人能够免受感染。更为重要的是,需要证明此人不再传播“活的病毒”,否则疫苗护照很可能起到误导作用。

而且,由于没有人知道疫苗对新冠病毒的防护能持续多久,疫苗护照可能会过期。
世卫组织则认为,各国在检测、隔离和旅行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造成一定混乱。针对国际旅行,世卫表示,各国目前不应要求旅行者出示疫苗接种证明。
“目前这个阶段,我们仍然不知道接种疫苗的人是否会再传染给别人”。

然后,就是隐私泄露的问题。 “疫苗护照”体系一旦建立,将会有大量人群使用,这意味着要面对对私人医疗信息处理的担忧。
几家研发疫苗通行证的机构,如CommonPass、IBM等都强调隐私是他们行动的核心。
IBM表示,它允许用户控制并同意他们的健康数据的使用,并允许他们选择他们想要向当局提供的详细程度。
最后,“疫苗护照”还可能造成歧视、虚假证明横生等问题。
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WTTC)的旅游专家认为,要为全球大部分人口,尤其是欠发达国家或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接种疫苗,需要大量时间。
有不少批评者认为“疫苗护照”会造成歧视,目前全球的疫苗供应仍然有限,没有“疫苗护照”的人就成了“二等公民”。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法律系副教授贝杜斯基(Anna Beduschi)坚持认为,“疫苗护照”的要求将根据健康状况将人们分成不同的类别,这会危及欧洲人的基本权利。

丹麦的一些政党认为“疫苗护照”可能导致社会分裂,并使未接种疫苗的群体被社会边缘化。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各国政府面临更多挑战,他们需要考虑谁先接种疫苗,确保疫苗合理公平地到达每个人手中,并安抚疫苗怀疑论者。这些都是政治上的棘手问题,特别是如果注射疫苗者能够获得其他人得不到的好处,如行动自由或更安全的就业,会导致社会分裂。
法国也有人指出,“疫苗护照”不应该带来接种过疫苗的人拥有更多权力”的想法,接种疫苗是希望人们能获得保护,这才是接种疫苗的初衷。
法国药品政策透明度观察组织联合创始人杰罗姆·马丁还指出,如果将疫苗接种证书作为一种“强制措施”推出,可能会诱使一些人出示虚假证明。
尽管在某些人看来,发放“疫苗护照”的想法似乎很激进,但并非没有先例。
1922年,美国的许多学校要求孩子们接种天花疫苗作为入学条件。而“黄皮书”是近100年前创建的一种国际证书,用于记录霍乱、黄热病、斑疹伤寒和天花的接种情况。时至今日,许多国家要求黄热病证明作为入境的先决条件。

因此,各大科技公司对“疫苗护照”的前景依然是信心满满。
他们估计,一旦一切就绪,“疫苗护照”的推出和采用将会很快推进,并且各种可以相互合作的应用程序将在2021年上半年广泛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