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新冠疫情依舊是當今世界最令人頭疼的陰翳。
巨大的陰影籠罩著世界,讓無需口罩呼吸新鮮空氣、親密接觸、自由出行這樣的簡單願望成為奢求。

疫情肆虐的一年多里,無數人最大的願望就是旅行。然而多地變種病毒的出現與疫情的反彈,使得跨國旅行成了一件難上加難的事。對於很多海外華人來說,回家甚至也成了高風險操作。
隨著疫苗接種在世界範圍內開展,人們希望通過疫苗接種達成免疫、恢復國際旅行的心情愈發強烈。
想要恢復國際旅行,你可能還需要一本「疫苗護照」。

01.2021年最強國際通行證
1月21日舉行的「二十七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議中,歐盟各國首次公開討論了「疫苗護照」。
在1月25日至29日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WEF)中,「疫苗護照」也是議題之一。

不難看出,隨著多款疫苗的問世,以及各國加快推進疫苗接種計劃,是否應該發放「疫苗護照」正在全球範圍內引起廣泛討論。
在全球引發如此熱烈討論的「疫苗護照」究竟是什麼?
其實,所謂「疫苗護照」(Vaccine Passport),就是一種疫苗接種證明,持有者將可以更加自由的旅行和工作。
為儘快重啟國際間的正常往來,許多國家、衛生機構和科技公司都將目光瞄準了「疫苗護照」。

去年10月起,沙尼亞科企Guardtime已經和世衛組織合作,推出試點項目VaccineGuard,通過區塊鏈技術,為接種疫苗者創建「智能黃卡」,以二維碼記錄接種時間、地點、疫苗批次等信息。該項目旨在實現疫苗接種信息全球流通和健康資料跨境認證,同時確保個人資料安全。
科技公司CastleBranch已經推出了數字版「疫苗護照」,只要花19.95美元,用戶就能得到一個二維碼,掃描後會顯示個人身份信息,以及是否接種過疫苗。

IBM也開發了自己的應用程式,名為「數字健康通行證」(Digital Health Pass),允許公司和場所定製其入境時需要的指標,包括新冠病毒檢測、體溫檢查和疫苗接種記錄。然後,與這些指標相對應的憑證存儲在移動錢包中。

1月14日,微軟、甲骨文、軟體服務提供商Salesforce和美國醫療保健非營利組織梅奧診所等機構宣布組建「疫苗接種憑證倡議」(VCI),計劃為全球民眾提供電子接種憑證,以便所有人能「安全地回歸旅行、工作、學校和生活」。
該組織表示,希望開發一種技術,使每個人能夠獲得其疫苗接種憑證的加密數字副本。這一數字證書可以存儲在蘋果支付(Apple Pay)等數字錢包中,以證明旅行者可對新冠病毒免疫。沒有智慧型手機的人則可以收到印有二維碼的紙張。

此前,The Commons Project開發了一種數字證書,能夠證明旅行者的新冠檢測結果為陰性,並已被三大航空公司採納。
邁耶稱,隨著病毒的持續蔓延,各國政府對這一疫苗憑證的興趣大幅提升。
他還透露,VCI正在與幾個政府進行談判,預計各國的入境要求將在未來幾個月內發生變化,比如從強制要求陰性檢測結果到接受檢測或疫苗接種證明的「混合」選項。
據《金融時報》報道,屆時每個國家都可以制定自己的規則,例如規定哪些疫苗的接種可以被接納。

目前,丹麥、冰島、匈牙利等國家已開始逐步實施「疫苗護照」,方便旅行者旅行。
「疫苗護照」著眼於在疫苗廣泛接種後,人們跨境流動時會面臨的問題。有了「疫苗護照」,跨國出行重複病毒檢測將被省略、疫苗也無需重複接種、隔離時間甚至也將大幅縮短,人們出行的自由度將大大提升。
2021年,「疫苗護照」或許會成為這個世界上最通行無阻的簽證。

02. 「疫苗護照」引發的爭議
雖然各國以及各大公司關於「疫苗護照」和「疫苗通行證」的設想非常美好,但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依舊面臨著眾多挑戰: 首先就是疫苗的有效性還未得到充分證實。
由於疫苗是由幾個國家的多家公司在不同的開發階段生產的,因此「疫苗護照」開發者還需要考慮許多可變因素。
目前世界範圍內廣泛接種的新冠疫苗有不下五種,每種疫苗官方公布的防護率都有差別;且由於類型差別,這些疫苗作用於人體的防護過程也有差別。

以美國的輝瑞疫苗和中國的國藥疫苗為例:
美國輝瑞疫苗採用的是mRNA技術,官方公布的防護率達到90%;
中國國藥疫苗採用的是滅活技術,官方公布的防護率達到79.34%。

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傳染病專家朱莉·帕森內(Julie Parsonnet)博士還表示,目前還不清楚疫苗在阻止病毒傳播方面的效果如何。
因此,「疫苗護照」雖然會顯示你已經注射了疫苗,但它可能並不能保證你能安全參加活動或登上飛機,因為仍然無法確定接種疫苗的人是否會傳播感染。

俄羅斯科學院恩格哈特分子生物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庫普拉則表示,相較於「是否接種疫苗」這一簡單指標,抗體水平才是關鍵。即便接種過疫苗或已康復,體內抗體含量也可能很少,意味著不能排除二次感染風險。
生物學專家涅多斯帕索夫教授認為,必須進行長期抗體檢測才能證明一個人能夠免受感染。更為重要的是,需要證明此人不再傳播「活的病毒」,否則疫苗護照很可能起到誤導作用。

而且,由於沒有人知道疫苗對新冠病毒的防護能持續多久,疫苗護照可能會過期。
世衛組織則認為,各國在檢測、隔離和旅行方面存在巨大差異,造成一定混亂。針對國際旅行,世衛表示,各國目前不應要求旅行者出示疫苗接種證明。
「目前這個階段,我們仍然不知道接種疫苗的人是否會再傳染給別人」。

然後,就是隱私泄露的問題。 「疫苗護照」體系一旦建立,將會有大量人群使用,這意味著要面對對私人醫療信息處理的擔憂。
幾家研發疫苗通行證的機構,如CommonPass、IBM等都強調隱私是他們行動的核心。
IBM表示,它允許用戶控制並同意他們的健康數據的使用,並允許他們選擇他們想要向當局提供的詳細程度。
最後,「疫苗護照」還可能造成歧視、虛假證明橫生等問題。
世界旅行與旅遊理事會(WTTC)的旅遊專家認為,要為全球大部分人口,尤其是欠已開發國家或不同年齡段的人口接種疫苗,需要大量時間。
有不少批評者認為「疫苗護照」會造成歧視,目前全球的疫苗供應仍然有限,沒有「疫苗護照」的人就成了「二等公民」。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法律系副教授貝杜斯基(Anna Beduschi)堅持認為,「疫苗護照」的要求將根據健康狀況將人們分成不同的類別,這會危及歐洲人的基本權利。

丹麥的一些政黨認為「疫苗護照」可能導致社會分裂,並使未接種疫苗的群體被社會邊緣化。
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各國政府面臨更多挑戰,他們需要考慮誰先接種疫苗,確保疫苗合理公平地到達每個人手中,並安撫疫苗懷疑論者。這些都是政治上的棘手問題,特別是如果注射疫苗者能夠獲得其他人得不到的好處,如行動自由或更安全的就業,會導致社會分裂。
法國也有人指出,「疫苗護照」不應該帶來接種過疫苗的人擁有更多權力」的想法,接種疫苗是希望人們能獲得保護,這才是接種疫苗的初衷。
法國藥品政策透明度觀察組織聯合創始人傑羅姆·馬丁還指出,如果將疫苗接種證書作為一種「強制措施」推出,可能會誘使一些人出示虛假證明。
儘管在某些人看來,發放「疫苗護照」的想法似乎很激進,但並非沒有先例。
1922年,美國的許多學校要求孩子們接種天花疫苗作為入學條件。而「黃皮書」是近100年前創建的一種國際證書,用於記錄霍亂、黃熱病、斑疹傷寒和天花的接種情況。時至今日,許多國家要求黃熱病證明作為入境的先決條件。

因此,各大科技公司對「疫苗護照」的前景依然是信心滿滿。
他們估計,一旦一切就緒,「疫苗護照」的推出和採用將會很快推進,並且各種可以相互合作的應用程式將在2021年上半年廣泛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