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加坡警察部队(SPF)推出了一项全新的义工计划,首次面向社会开放20种多元化岗位,涵盖社区安全、青少年辅导、应急支援等多个领域。

这一举措不仅延续了新加坡全民义工文化的传统,更将公共服务与个人发展紧密结合,特别是备受留学生家庭关注的“小一直入”政策,也因此迎来了更多机遇。
数据显示,新加坡义工参与率已突破35%,人均每年服务时长达到90小时,这股公益热潮在警察部队的加入下进一步释放了专业力量。
新加坡义工文化 从全民参与到制度激励
全民参与的公益生态
新加坡的义工体系以组织化、常态化、规范化著称,几乎覆盖社会各个领域。
全岛注册的义工组织已超过2000家,从社区急救、弱势群体帮扶到环保行动,形成了多元而稳固的公益网络。
以Giving.sg平台为例,该平台整合了500多个非营利机构,为公众提供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进一步降低了参与门槛。

而警察部队新增的“社区安全巡逻”岗位,更是直接邀请居民参与邻里治安维护。
公益氛围在各个年龄段蔓延。数据显示,到2025年,新加坡90%的青少年都曾参与过义工活动,而40岁以上人群中,“社会责任感”成为持续参与义工的主要动力。
这种全民动员的公益生态,已成为新加坡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制度化的激励体系
新加坡通过一系列政策设计,将义工服务与个人发展紧密绑定:
01 升学优势
家长若在学校或社区累计40小时义工服务,可在小学入学“2B阶段”获得更大优势。
02 职业认可
不少企业在招聘时优先考虑有义工经历的求职者,而政府机构(如ICA)更将长期义工视为PR申请的“正面因素”。
03 精神荣誉
国家层面设立了多项义工奖项,如“总统志愿服务奖”,以表彰那些长期投身公益、贡献突出的个人和团体。

警察部队义工计划 20种岗位释放社会潜能
岗位分类与特色
此次警察部队开放的20种岗位,兼顾专业性与灵活性,主要分为四大类:
社区安全:如“邻里守望员”“反诈骗宣传员”,这些岗位协助警方普及安全知识,帮助社区居民防范诈骗,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青少年辅导:通过“青年导师计划”,义工们帮助问题青少年重建社会联系,协助他们融入正向成长环境。
应急支援:义工们将接受专业培训,成为“社区急救员”,参与大型活动的安保和紧急事件的处理。
特殊群体关怀:如“乐龄陪伴员”“残障人士心理支持”岗位,持续为新加坡社会的特殊人群提供关怀和帮助。

参与门槛与培训
低门槛:多数岗位无需专业背景,只需通过基础培训(如急救课程)。
时间灵活:短期项目(如节庆活动支援)与长期岗位(如社区领袖)并行,满足不同人群的时间安排。

家长必读指南 义工服务与“小一直入”
2B阶段的核心要求
新加坡小学入学竞争激烈,家长通过义工服务可显著提升2B阶段的成功率。具体来说,义工服务分为两种:
校内义工
家长需在目标学校服务满1年且累计40小时,常见岗位包括协助图书馆管理、课外活动组织等。
社区义工
家长需担任基层领袖(如居委会成员)满2年,并通过注册考核。
长期规划建议
避免临时参与
ICA已明确表态,反对“突击式”义工行为,建议家长提前1-2年规划,持续积累服务时长。
多元记录
使用Giving.sg平台记录服务时长,不仅便于升学申请,还能为未来的PR申请提供有效证明。

无论是助力子女教育,还是提升职业竞争力,参与公益服务已成为新加坡社会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在这个注重集体责任感的国家,善意与行动正共同编织出一张守护社会的安全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