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早很多小伙伴都震惊了,新加坡的新冠死亡病例再破记录。
一日报15例去世创新高; 首次有23岁和34岁的年轻人死亡!

(图源:海峡时报)
但同时再看一眼,这两天的新增总病例并无大幅上升。一直都在日增3000例上下徘徊,究竟是怎么回事? 年轻人死亡打破“安全感” 李显龙曾说这些人是高危人群
新加坡宣布与冠病共存之后,卫生部一再强调高风险人群主要是没有打疫苗的人和老年人。
李显龙总理曾在上周的全国演讲中这样说
“新冠主要对老年人产生威胁,对60岁以上未接种人群,或者80岁即使接种疫苗的人群。”



(来源:CNA)
当时很多年轻人松了一口气,不过总理的话是基于早前的统计。
在前天之前,确实新加坡的死亡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最年轻的本地人也有50岁。

但是,前天一下子报两起年轻人死亡,颠覆了很多人的预期,年轻人也突然感到了切身的威胁。
前天通报15人死于新冠并发症(八男七女),是疫情以来通报最多死亡病例的一天。
也让总死亡病例累计死亡病例破200例,达207例。
回想李总理讲话那天(10月9日),累计病例还只是142例,也就是最近一周报超过60例死亡。

根据卫生部昨晚的文告,两位年轻的新冠死者都没有完全接种疫苗。
一名23岁因新冠并发症死亡者,未完成接种,只接种了一剂,是至今最年轻的新冠死者。
另一名34岁死者,完全未接种疫苗。

其他13名死者年龄介于60岁至89岁,其中8人未接种疫苗,5人已完成接种。
这15人生前均患有其他病症,目前我们所能知道的信息只有这么多。
因为从9月27日起,卫生部不再列出死亡病例生前患有哪些其他疾病,也不公布他们何时确诊。

现在新加坡的年轻人究竟风险如何,让我们来看看各种数据(39岁以下算作年轻人)
年轻人的确诊风险

如果社区病例按照年龄划分
60岁以上老年人:436起
40-60岁中年人:907起
12-39岁年轻人:836起
12岁以下儿童:170起
0-39岁的病患一共占社区总病例的41.7%,看来年轻人的感染率不容小觑。

(图源:海峡时报)
年轻人的中症、重症率
我们知道一般需要住院的都是有一定情况至少是中症,而到了吸氧和ICU的地步属于重症。

从卫生部公布的统计来看,10月14日这一天住院、吸氧、ICU是这样的

最新数据10月14日: 共有1155人住院,其中167人是39岁以下年轻人,占14.5% 共有310人需要吸氧,其中3人是39岁以下年轻人,占0.97% 共有46人在ICU,无39岁以下,40岁或以上。其中40-60岁有10人,61-70岁有16人,70岁以上有20人,年纪越大ICU风险越大。

(图源:The Straits Times)
年轻人的死亡风险
至于死亡病例,从图标看最近明显有更多较年轻病患死亡了。

(以上图表:新加坡卫生部)
图上深蓝色为20-39岁年龄段;浅蓝色为40-60年龄段,进入10月份后蓝色的比例随着死亡数增加而明显增加。
综上所述,新加坡年轻人的确诊比例约为41.7%、发展成中症(住院)约14.5%、而发展成重症和死亡也有将近1%的几率。
我们也注意到,23岁和34岁去世的两个年轻人,都没有完整接种疫苗。
说明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感染后风险非常大。




王乙康:“即使你是年轻人但没有打疫苗,我们数据显示40岁左右的人,最后1%的感染者也进了ICU。”
欧美国家的情况
说明欧美国家的例子都说明德尔塔病毒对年轻人的致死率更高 8月美国疫情正严重的时候,佛罗里达州的医院涌进大批年轻成年患者,很多人都需要吸氧。
一周以内该州36%的死亡病例年龄在65岁以下,100个死亡病患中36个是65岁以下的。
而2020年同期,这一年龄段患者死亡仅仅占17%。
也就是说德尔塔导致较为年轻的年龄层死亡率增加了一倍。

(图源:纽约时报)
而更早之前,今年3月疫苗还没完全推广的时候
意大利,40-49岁年龄段的患者确诊后死亡率为0.4%;
美国,40-49岁年龄段的患者确诊后死亡率约为0.7%。

同样是在今年4月,英国出现最年轻的新冠死亡患者,年龄只有13岁。
其家人宣称没有任何潜在的健康状况,如此年轻也让全国上下感叹。

(图源:aljazeera)
翻一翻,英国还有不少这样的新闻,18岁、21岁等诸多报道。


(图源:英国卫报)
所以年轻人也不应该掉以轻心,没接种疫苗仅靠自身对抗德尔塔风险还是很大。
新加坡的病例数准确吗
网传完全不需要核酸检测了?
所以前天有一张传得沸沸扬扬的截图解读新流程。

(网传解读)
乍一看很离谱,关于无需做PCR检测部分有些绝对,但是其实文中大部分政策已经开始实行了。
10月11日起简化医疗流程开始生效

在新流程下症状轻微者(情况1)无症状的自检阳性者(情况2)都可能无需做PCR检测,而进入隔离流程。
抗疫小组成员颜金勇部长也说过,更新的检测方案,将为有症状者保留PCR检测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