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现货也提供维修
上世纪70年代接手生意时,这个行业前景非常好,顾客主要是来自各地的船员。他说:“通常船只停泊港口时,船员需要什么货,我们就把货送到船上,前后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然后船只离港。”当年,他也将藤制家具出口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每月可售出四五个货柜的家具,那可说是竹藤业的黄金时期。
以前,很多人住在甘榜,家里使用整套的藤制家具。如今,藤制家具的需求已下跌,多数家庭连一件藤制品也看不到。
目前,除了卖现货如传统的藤制家具,如藤椅、藤桌、藤架及篮子等之外,他也提供维修藤制家具服务,客户包括教堂和酒店,个人和家庭。

曾美利藤器售卖传统的全手工藤制家具。(互联网)

曾焕枢以维修竹藤用品为主。(互联网)
由于原料价格不断上涨,接下来马来西亚的进货价将激增60%,加上找不到工人愿意从事这类工作,这也说明他的经营之路举步维艰。
曾焕枢是客家人,专做藤制家具,纯手工制作,每一件通常需要一到四天左右完成。他说,藤制家具这一行工作时间长,他每天早上10时开门营业,一直到晚上9时,整整工作11小时(只有星期天做半天),耗费精神和体力,自己一路走过来,吃的苦自己知道,也不想孩子受这苦。他育有一男二女,都已40多岁,各有事业。他未有接班人,因此无法退休。每天,他和太太起早摸黑看店做生意,无怨无悔。
一根一根竹藤编制出一件一件家具,这个行业陪伴了他大半生。他说,无论如何也要坚持做下去,让年轻一代认识本地传统家具的特色。
访问过程中,曾焕枢都很热情,个性开朗,说话中气十足,说起历史兴致勃勃,但是对这门传统手艺逐渐失传,他不仅一次显露心中的万分无奈。凭借个人力量,欲振乏力,也无能为力。
但是,他内心依旧怀揣著一份对竹藤炽热的情怀。对它不忘初心的爱,一直都在血液里流淌著。

竹藤原料价格高涨,成品售价也将提高。(受访者提供)
源发藤器兄弟俩 把开店关店当“运动”
耄耋之年,每天仍然风雨不改地开店营业。
源发藤器老字号,由70多岁的吴惠强和他年过80的兄长驻守着,像军士坚守岗位一样,立足本职。

源发藤器创立至今近半世纪。(受访者提供)
吴惠强跟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现在已经没有什么生意做了!”但是,他们兄弟俩仍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不缺勤。
他中气十足地说:“这家老店是我父亲创立的,至于具体在哪一年,我们都不太记得了,应该是在二战之前吧。
“1975年二月,我们从‘火城’搬来芽笼峇鲁这个工厂区,已经做了46年,别人做几年就发财赚大钱,我们做那么多年,还是老样子。”
他认为这个夕阳行业已被人瞧不起,没有多少人愿意买藤制家具,甚至还有人路过向他讨取免费的藤条,要用来教训孩子,让他啼笑皆非。
目前,他以供应建筑木架的绳索为主,也卖一些原材料给本地顾客。他指出,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的原材料价格昂贵,马来西亚原材料现在受到疫情影响,这一两年也没有工人愿意送货进来本地。他们是潮州人,以做藤篮和畚箕为主,只有这类制成品才能出口。
虽然生意大不如前,吴惠强仍旧每个月支付工厂租金3000多元,让老店继续走下去。小学毕业后,他跟着父亲学艺,传承接手,这似乎是他那辈子人的传统。他只知道必须保护“源发藤器”这块招牌,不要没做几年就把招牌给砸了,难以向江东父老交代。
兄弟俩早上从住家出发,到工厂开店,下午三时左右回家休息。他育有四个儿女,无人愿意接手。他说:“这里没有冷气,没有病假,没有公积金,哪有年轻人愿意干这种事。”
他再次强调,会做到不能动的那一天。与其每天在家里看电视,哥儿俩把这门黄昏事业当成“运动”,每天开店关店,动动摸摸,有个精神寄托。这里也有一些老朋友可以说说话,消磨时间。
记者:林弘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