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現貨也提供維修
上世紀70年代接手生意時,這個行業前景非常好,顧客主要是來自各地的船員。他說:「通常船隻停泊港口時,船員需要什麼貨,我們就把貨送到船上,前後只有幾個小時的時間,然後船隻離港。」當年,他也將藤製家具出口到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每月可售出四五個貨櫃的家具,那可說是竹藤業的黃金時期。
以前,很多人住在甘榜,家裡使用整套的藤製家具。如今,藤製家具的需求已下跌,多數家庭連一件藤製品也看不到。
目前,除了賣現貨如傳統的藤製家具,如藤椅、藤桌、藤架及籃子等之外,他也提供維修藤製家具服務,客戶包括教堂和酒店,個人和家庭。

曾美利藤器售賣傳統的全手工藤製家具。(網際網路)

曾煥樞以維修竹藤用品為主。(網際網路)
由於原料價格不斷上漲,接下來馬來西亞的進貨價將激增60%,加上找不到工人願意從事這類工作,這也說明他的經營之路舉步維艱。
曾煥樞是客家人,專做藤製家具,純手工製作,每一件通常需要一到四天左右完成。他說,藤製家具這一行工作時間長,他每天早上10時開門營業,一直到晚上9時,整整工作11小時(只有星期天做半天),耗費精神和體力,自己一路走過來,吃的苦自己知道,也不想孩子受這苦。他育有一男二女,都已40多歲,各有事業。他未有接班人,因此無法退休。每天,他和太太起早摸黑看店做生意,無怨無悔。
一根一根竹藤編制出一件一件家具,這個行業陪伴了他大半生。他說,無論如何也要堅持做下去,讓年輕一代認識本地傳統家具的特色。
訪問過程中,曾煥樞都很熱情,個性開朗,說話中氣十足,說起歷史興致勃勃,但是對這門傳統手藝逐漸失傳,他不僅一次顯露心中的萬分無奈。憑藉個人力量,欲振乏力,也無能為力。
但是,他內心依舊懷揣著一份對竹藤熾熱的情懷。對它不忘初心的愛,一直都在血液里流淌著。

竹藤原料價格高漲,成品售價也將提高。(受訪者提供)
源發藤器兄弟倆 把開店關店當「運動」
耄耋之年,每天仍然風雨不改地開店營業。
源發藤器老字號,由70多歲的吳惠強和他年過80的兄長駐守著,像軍士堅守崗位一樣,立足本職。

源發藤器創立至今近半世紀。(受訪者提供)
吳惠強跟記者說的第一句話就是「現在已經沒有什麼生意做了!」但是,他們兄弟倆仍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不缺勤。
他中氣十足地說:「這家老店是我父親創立的,至於具體在哪一年,我們都不太記得了,應該是在二戰之前吧。
「1975年二月,我們從『火城』搬來芽籠峇魯這個工廠區,已經做了46年,別人做幾年就發財賺大錢,我們做那麼多年,還是老樣子。」
他認為這個夕陽行業已被人瞧不起,沒有多少人願意買藤製家具,甚至還有人路過向他討取免費的藤條,要用來教訓孩子,讓他啼笑皆非。
目前,他以供應建築木架的繩索為主,也賣一些原材料給本地顧客。他指出,從印度尼西亞進口的原材料價格昂貴,馬來西亞原材料現在受到疫情影響,這一兩年也沒有工人願意送貨進來本地。他們是潮州人,以做藤籃和畚箕為主,只有這類製成品才能出口。
雖然生意大不如前,吳惠強仍舊每個月支付工廠租金3000多元,讓老店繼續走下去。小學畢業後,他跟著父親學藝,傳承接手,這似乎是他那輩子人的傳統。他只知道必須保護「源發藤器」這塊招牌,不要沒做幾年就把招牌給砸了,難以向江東父老交代。
兄弟倆早上從住家出發,到工廠開店,下午三時左右回家休息。他育有四個兒女,無人願意接手。他說:「這裡沒有冷氣,沒有病假,沒有公積金,哪有年輕人願意幹這種事。」
他再次強調,會做到不能動的那一天。與其每天在家裡看電視,哥兒倆把這門黃昏事業當成「運動」,每天開店關店,動動摸摸,有個精神寄託。這裡也有一些老朋友可以說說話,消磨時間。
記者:林弘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