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經營竹藤家具用品的業者,目前僅剩兩三家,隨著時代變遷,竹藤家具用品已被新穎且設計感更強的材料所取代。純手工製作的竹藤製品,紮實精湛的編織手工藝,也逐漸失傳。
受訪竹藤老字號雖傳三代,但業者守的是先輩創業的精神與心血,竹藤業的命脈——老手藝,已不見後來者,教老匠人憂慮。

吳克成(左)和吳奕光父子同心,希望有機會重振日益沒落的竹藤業。(嚴宣融攝)

本地竹藤家具用品店僅剩兩三家,都是家傳兩三代的老店。行業的凋零,除了老店無法找到接班人,也因為竹藤編織傳統手藝逐漸失傳。後繼無人是走向沒落的開端,在急速發展的城市,這仿佛是老行業的宿命。(嚴宣融攝/檔案照片)
合盛公司二三代守住老店
因為對竹製母子椅情有獨鍾,當我再次看到這椅子的那一刻,兒時記憶的匣子忽而打開,往事宛如走馬燈一般在腦海里湧現。
原來,內心深處永遠存留著一種對竹藤的念想。
那天,艷陽高照,路過這家位於加冷峇魯一帶專門經營竹藤進出口生意的合盛公司,其店鋪後門堆滿許多竹藤原料和成品,一些經曆日曬雨淋,已染黑蒙灰。步行繞到店門外,映入眼帘的滿是形形色色的竹藤家居品,包括母子椅,傳統的養雞竹籠,還有藤搖椅、圓形藤椅和籮筐等等,有些放在露天草地上,有些高掛在天花板上,把部分招牌給遮擋住了。每一樣竹藤品,都承載著故事。

每一張竹藤椅都有一家人的故事的年代已遠去。(嚴宣融攝)
幼年時,我用過母子椅。客家人特有的母子椅——一邊是給幼童坐,翻過來變成一張矮凳子,可給大人坐。當時家裡經營雜貨店,母親看到顧客上門時,就會把我塞進母子椅里,然後放心去招呼顧客。之後,弟弟們也輪流用過母子椅,它就像大哥穿過的衣服,留給其他弟弟再穿。但是舊衣會破損,竹子製作的母子椅,卻經歷10年、20年、30年,只要保存好,依舊能發揮矮凳的功用。

客家人特有的兩用母子椅,承載了許多人的回憶。(嚴宣融攝)
那張母子椅,是先父早年到勞明達街的「火城」一帶買小雞時,也順便在那裡的竹藤店買回來的。可惜,後來搬家,沒把那張老舊的母子椅給留下。
我在想,當年先父是不是也很湊巧地跟合盛公司買了那張母子椅?因此,當我再次有機會走進這家經營超過半世紀的竹藤老店,心裡滿是懷舊情感,第一次見面,毫無陌生之感,唯有相逢之悅。
老店傳三代
合盛公司第二代傳人吳克成(80歲)悠哉閒哉地坐在店門口的藤椅上。店裡的竹藤用品上下塞滿間,只剩下一條容身之路。他的兒子吳奕光(49歲)在靠近店門處另闢的狹小辦公室里工作。

吳克成現場示範編制竹筐,精巧手藝不減當年。(嚴宣融攝)
合盛公司第二代傳人吳克成(80歲)悠哉閒哉地坐在店門口的藤椅上。店裡的竹藤用品上下塞滿間,只剩下一條容身之路。他的兒子吳奕光(49歲)在靠近店門處另闢的狹小辦公室里工作。
本地經營竹藤行業者,目前僅剩三兩家,繼續在風雨中展現如竹藤般堅韌的心志。合盛公司相信是碩果僅存傳第三代的竹藤老店。
吳克成很慶幸兒子繼承了這盤生意。這跟本地其他僅剩的一兩家竹藤業者所面對的末路完全不同,或許,他仍希望竹藤的命運交給兒子後能有所突破與改變,甚至繼續在本地發揚光大,重拾昔日榮光。
吳克成在創立註冊合盛公司之前,已在1950年代跟父親學習做竹藤零售生意,當時的店面在哥羅福街。一次,他看到業者不願意批發原料給父親,血氣方剛而具有生意頭腦的他氣不過,下定決心要自己創業,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吳克成示範編制竹筐。(嚴宣融攝)
竹藤業的輝煌期
合盛早年在勞明達街創業,後於1977年搬到加冷峇魯組屋區繼續營生。吳克成說:「早期,我們做畚箕、豬籠和藤籮,那時候可說是竹藤業的輝煌時期,很多顧客需要這樣的產品。」具有事業遠見與魄力的他,因此在甘榜菜市一帶建了廠房,自己生產竹藤用品,以供應市場需求。
說到這裡,吳奕光從店裡走出來說:「我父親很有野心的,做事膽子比我還大。當年,他看準哪個竹藤產品具有市場潛力,往往一口氣就大量進口,連我看了都感到擔心害怕。但是,事實證明他的眼光獨到,這些產品的銷售成績非常好,進貨沒多久就賣光了。」吳克成輕瞄了兒子一眼,嘴邊掀起微笑,完全贊同這種說法,也似乎滿足於兒子對他的「崇拜」。
吳克成看到竹掃把的需求量大,他一口氣進口數千把,不擔心滯銷。當年,他隻身飛到中國參加廣州交易會,尋求新市場,新商機。他說:「做生意就像賭博一樣,賭注大,才能贏得多,要敢拼才會贏。」
談到生意最火紅的時光。他說:「我們供應魚市場的竹藤籮筐等產品,每次去收錢時,都是拎著兩袋滿滿的鈔票回來。」聖誕節等節日,商家對禮籃的要求很高,他的生意量也跟著水漲船高。

創立之初設於勞明達街的合盛公司。(受訪者提供)
竹藤業者為守業折騰
合盛公司第三代的吳奕光說,他從小和父母、姐姐在加冷峇魯的店鋪里成長。樓下作為店面,樓上就像三房式組屋一樣,有臥房、廁所和廚房。後來他結婚組織家庭後,才另外購房搬離這裡。母親去世後,父親依舊留下來居住。他每天風雨不改到店裡,跟父親一起打理生意,父子倆建立深厚的情感,或許這是他願意接手成為第三代接班人的原因,彼此身體里滿是竹藤紮起的心血。
店裡有各種各樣的竹藤家具和用品,包括晾曬糧食用的竹簸箕、竹篩、竹籃、竹籮、書報竹架、竹蒸籠、畚箕、竹盾等等,每一件都是純手工製作。吳奕光說,這類竹藤用品非常耐用,二三十年不成問題。
吳克成20歲開始學些編制竹藤用品,累積50多年經驗,手藝紮實。他現場示範編制竹籮,一根根竹藤在雙手之間遊走穿梭,好像裁縫師裁剪衣服一樣輕鬆,只見他熟練地一擰一抽一綁一剪,80高齡依舊心靈手巧,那一刻,他恢復了一顆年輕迸發的心,說話帶勁,精神集中,不受旁人干擾,手藝的魅力展露無遺。
他感嘆說,兒子也沒繼承這精巧的手藝,可能得面對失傳的命運。
當年,在「火城」(早期加冷煤氣廠所在)一帶,共有13家銷售竹藤的專賣店,風光一時。
但是隨著時代變遷,本地竹藤業已成為夕陽工業。
向市場探溫求存
吳奕光必須為生存求變。他指出,現在人們上淘寶就可以輕易買到竹藤產品,因此他必須更了解本地顧客的需求。

年輕顧客上門挑選適用的竹質設計原料。(嚴宣融攝)
他著重生產更多本地人喜歡的竹藤家具和用品,以迎合市場,尤其是滿足餐飲業者的需求。
他說:「我也進口裹粽子的竹葉,以及串沙爹和烏打的竹支等,供應本地市場。另外,一些適合室內設計使用的竹子,從直徑一兩公分到15公分,長五六米的,我也進口供應給客戶。」總之,他必須隨時做市場探溫,根據需要逐步前進,不能死守一盤似在苟延殘喘的事業。
他說,他幫忙看店、扛貨、送貨。「只要顧客有需求,我可以現時送貨,不用浪費顧客等待的時間。」他出示擁有第三、四、五級的駕照,這是早年為了方便送貨而考取的。
他回憶1994年,由於父親健康不太理想,他不得不離開海軍部隊,接手父親的生意。「當時我只有21歲,必須趕緊從父親身上學習如何經營這盤傳統生意。」可惜,他沒有向父親學習竹藤製作的手藝。
隨著時代更替,生活走向現代化,人們對竹藤產品的需求也日益遞減。不過,一些對竹藤有偏愛的顧客,依舊會找上門。採訪當天,就看到幾組顧客陸續前來買東西和詢問貨品,有洋人,也有20多歲的年輕人,這讓我感到有點意外,門市生意算是不錯。
傳統行業必須找尋出路,不能單靠已褪色的本地市場。吳奕光開始做竹藤進出口,這些年來,他在面簿、Instagram等社交平台上投入時間推廣竹藤產品,希望繼續留住人們對竹藤的喜愛,同時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接觸到這傳統的手工藝。
他說:「有些顧客喜歡竹藤的耐用性,尤其是洋人偏好這類傳統產品,年輕人多數是來物色一些原料作為設計用途。」
一些顧客特別要求量身定製家具,也不乏有獨特想法的顧客。他說:「有個顧客要求我們製作一個豬籠以紀念去世的父親,因為他生前是做豬肉生意的,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顧客拿到貨後非常滿意與感激。」
吳奕光再次讚賞父親的遠見,當年買下店鋪,多年來無須承擔支付租金的壓力,因此可以堅持至今。他說,只要這個生意的收入仍能維生,就已經足夠了。母親去世後,這是父親唯一的精神寄託,這裡承載了他們許多美好的記憶,若畫上句點,可能對父親的心靈傷害更大。

曾幾何時,這些竹藤用品已從你我的家裡銷聲匿跡。(嚴宣融攝)
至於是否願意讓自己的孩子投入這個行業,吳奕光說:「18歲的兒子現在就讀理工學院,我希望他好好讀書,大學畢業後找一份好工作,不要再走我們祖輩的老路,太辛苦,太不容易了。」他說時平淡,但是依舊感覺到他對竹藤那份不願割捨的愛。尤其是一旁的吳老先生,不斷地強調只要健康允許,他每天仍舊會開門做生意,這幾乎已成為他生命的部分。
吳奕光指著店面門口上懸掛著的巨幅黃底紅字的古早招牌說:「這東西可能不值錢,但是它的意義對我們來說,是金錢買不到的,裡面有太多值得回味的往事。」
我們供應魚市場的竹藤籮筐,每次去收錢時,都是拎著兩袋滿滿的鈔票回來。——吳克成(合盛公司)
我父親靠這行養活六個兒女,多年來努力不懈,我不忍心看著家族生意因此結束,所以決定接手。——曾煥樞(曾美利藤器)
這裡沒有冷氣,沒有病假,沒有公積金,哪有年輕人願意幹這種事。——吳惠強(源發藤器)
曾美利藤器沒接班人憂手藝失傳
對曾煥樞(73歲)來說,只要還有一口氣,他都要把這個家族生意堅持到底。這是他對父親一手打拚的傳統手工藝事業的許諾。
他是曾美利藤器第二代傳人。這家老店由他的父親曾美利於1948年創立,當時的店面位於安順路,靠近新加坡港務集團。父親18歲從中國南來,輾轉到香港學藝,後來在新加坡創立了這家藤器店。
說來也巧,曾煥樞今年73歲,也即是說,這家店跟他同齡,一起成長,見證興衰。他憶述,14歲開始跟父親學一些手藝,放學後會到店裡幫忙,後來繼續提升技術,掌握了製作藤製家具的技術。
21歲那年,父親患上心臟病,身為家中老么的他決定為父親挑起重擔。1979年,店鋪搬遷至紅山中心一巷現址,至今已42年。
曾煥樞接受高中教育,相信是這個傳統行業中,受教育較高的老一輩經營者。他說:「我父親靠這行養活六個兒女,多年來努力不懈,我不忍心看著家族生意因此結束,所以決定接手。」這一做晃眼半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