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成本问题等 给伊蚊绝育计划推广带来挑战

伊蚊绝育计划在试验期间,成功降低骨痛热症病例,而带有沃尔巴克氏菌的伊蚊数量近年来也翻了一倍多。不过人力资源和成本问题等给这项计划的推广带来不少挑战。
这些带有沃尔巴克氏菌的蚊子幼虫,能够协助抑制伊蚊数量。为了更有效对抗骨痛热症,国家环境局加大产量,如今每周可培育500万只蚊子。在科技的帮助下,一些步骤例如区分雌性和雄性蚊子已开始自动化,不过仍有一些部分需要人力操作。
国家环境局高级研究员邓璐说:“仍处于水里的蛹,我们会使用机器将它们分配到丝网上,随后会需要人力操作把盖子盖上,并将蚊子放入箱子中再转移到户外。”
当局会在不同地区释放带有沃尔巴克氏菌的雄性蚊子。雌性蚊子同这些雄性蚊子交配后所产下的卵将不会孵化,以达到压制伊蚊数量的目标。
环境卫生学院院长黄丽菁表示:“不同地方的效果都不一样。有些地方数量下降得非常快,有些地方减少数量则更具挑战性。这可能是因为区域的生态环境,不过也可能受当地居民的行为影响。 ”
当局表示将继续调整沃尔巴克氏菌科技,再决定接下来在什么地点推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