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国内餐饮市场竞争加剧,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越来越多的中国餐馆老板将目光投向海外,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在中国国内,餐饮形势不容乐观。以北京为例,2024年上半年,北京餐饮业的总利润仅为1.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了88.8%,利润率低至0.37%。相比之下,全球中餐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尚处于分散和不成熟阶段,海外已有约60万家中餐馆,这激发了餐馆老板们把握这一增长机会的渴望。

图源:CNA
东南亚地区因其靠近中国和庞大的华人社区,成为了中国餐馆老板出海的首选跳板。瑞幸咖啡、泰尔酸菜鱼等知名连锁品牌在新加坡开设了第一家海外门店,而天拉拉等珍珠奶茶品牌则拓展到了印度尼西亚市场。
扩张模式可复制但并非易事
珍珠奶茶店由于资产较轻、供应链较为精简,似乎更容易在国外复制其成功模式。中国最大的珍珠奶茶连锁店蜜雪冰城,在国内拥有超过36,000家门店,海外门店数量已接近4,000家,这证明了其海外扩张策略的可行性。

图源:CNA
但海外扩张并非易事。以海底捞为例,尽管其在2012年进入新加坡市场,但目前仅有20家门店,与其122家国际门店相比,仍显得微不足道。新加坡连锁餐厅莆田的创始人方志忠指出:“一个拥有600万人口的城市,能养活的中餐馆数量是有限的。”
即便是咖啡店和茶店,也在快速扩张的道路上遇到了挑战。瑞幸咖啡在新加坡的门店数量仅为约40家,而Tianlala在印度尼西亚的门店数量也未达到预期目标。
供应链瓶颈是餐饮连锁店面临的最大挑战,中国品牌通常将供应链拆分,从中国出口耐用品,同时在当地采购新鲜食材,但海外物流的不可靠性给他们带来了困扰。例如,向泰国进口茶叶面临配额限制,印度尼西亚对不锈钢进口的限制导致罐头产品短缺。
中国企业应在健康状态下考虑出海
海关延误、税率变化和供应链中断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这些企业。为了避开这些瓶颈,一些加盟商甚至采取了“灰色清关”的方式,海底捞在新加坡建立的中央厨房,不仅为自家门店提供服务,也为其他餐馆、超市和批发商提供支持,提高了效率,但这种方式并非适合所有企业。

图源:CNA
一些餐馆老板担心错过了出海的最佳时机,印度尼西亚等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餐馆老板在海外的发展空间已不如以往。尽管如此,方志忠认为,走向全球应是一项战略举措,而非孤注一掷。他强调,企业应在健康状态下考虑出海,而不是在生存压力下盲目行动。他对中国国内市场的潜力依然保持乐观,认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企业长期发展的重点区域。
中国餐馆老板在海外扩张的道路上,既要面对后勤保障、文化差异等挑战,也要把握时机,制定合理的战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全球市场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