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國內餐飲市場競爭加劇,利潤空間受到擠壓,越來越多的中國餐館老闆將目光投向海外,尋求新的發展機遇。在中國國內,餐飲形勢不容樂觀。以北京為例,2024年上半年,北京餐飲業的總利潤僅為1.8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了88.8%,利潤率低至0.37%。相比之下,全球中餐市場雖然潛力巨大,但尚處於分散和不成熟階段,海外已有約60萬家中餐館,這激發了餐館老闆們把握這一增長機會的渴望。

圖源:CNA
東南亞地區因其靠近中國和龐大的華人社區,成為了中國餐館老闆出海的首選跳板。瑞幸咖啡、泰爾酸菜魚等知名連鎖品牌在新加坡開設了第一家海外門店,而天拉拉等珍珠奶茶品牌則拓展到了印度尼西亞市場。
擴張模式可複製但並非易事
珍珠奶茶店由於資產較輕、供應鏈較為精簡,似乎更容易在國外複製其成功模式。中國最大的珍珠奶茶連鎖店蜜雪冰城,在國內擁有超過36,000家門店,海外門店數量已接近4,000家,這證明了其海外擴張策略的可行性。

圖源:CNA
但海外擴張並非易事。以海底撈為例,儘管其在2012年進入新加坡市場,但目前僅有20家門店,與其122家國際門店相比,仍顯得微不足道。新加坡連鎖餐廳莆田的創始人方誌忠指出:「一個擁有600萬人口的城市,能養活的中餐館數量是有限的。」
即便是咖啡店和茶店,也在快速擴張的道路上遇到了挑戰。瑞幸咖啡在新加坡的門店數量僅為約40家,而Tianlala在印度尼西亞的門店數量也未達到預期目標。
供應鏈瓶頸是餐飲連鎖店面臨的最大挑戰,中國品牌通常將供應鏈拆分,從中國出口耐用品,同時在當地採購新鮮食材,但海外物流的不可靠性給他們帶來了困擾。例如,向泰國進口茶葉面臨配額限制,印度尼西亞對不鏽鋼進口的限制導致罐頭產品短缺。
中國企業應在健康狀態下考慮出海
海關延誤、稅率變化和供應鏈中斷等問題也時常困擾著這些企業。為了避開這些瓶頸,一些加盟商甚至採取了「灰色清關」的方式,海底撈在新加坡建立的中央廚房,不僅為自家門店提供服務,也為其他餐館、超市和批發商提供支持,提高了效率,但這種方式並非適合所有企業。

圖源:CNA
一些餐館老闆擔心錯過了出海的最佳時機,印度尼西亞等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中國餐館老闆在海外的發展空間已不如以往。儘管如此,方誌忠認為,走向全球應是一項戰略舉措,而非孤注一擲。他強調,企業應在健康狀態下考慮出海,而不是在生存壓力下盲目行動。他對中國國內市場的潛力依然保持樂觀,認為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企業長期發展的重點區域。
中國餐館老闆在海外擴張的道路上,既要面對後勤保障、文化差異等挑戰,也要把握時機,制定合理的戰略,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全球市場中站穩腳跟,實現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