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4月11日),新加坡牛车水知名中餐馆"蟹老宋"被曝在店门张贴中英文告示,宣布"自4月9日起对美国食客加收104%附加费",落款署名为 “Xie Lao Song, Singapore”。
该告示迅速在社交媒体发酵,引发关于"贸易战波及民间"的激烈讨论。
中美关税战波及餐饮业?

4月11日,社交媒体流传照片显示,蟹老宋餐馆张贴中英文告示,宣称"为反制美国关税政策,自4月9日起对美国顾客征收104%附加费",落款为餐馆名称。

此举恰逢美国对华关税升至125%、中国宣布对等反制之际,迅速引发两极评论:
部分网民批评:"商业场所不应掺杂政治立场"
另有声音支持:"商家有权自主定价"
当天下午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告示已被撤下。餐馆店员表示:"这是外人恶作剧粘贴,我们正考虑报警。"牛车水商联会随即声明,强调致力维护"包容的商业环境"。
新加坡法律如何界定国籍歧视?

新加坡消费者协会(Competition and Consumer Commission of Singapore,简称CASE)已知道此事,并指出该公司已撤下该通知。
一般来说,CCCS 不会干预私营企业选择向客户收取的价格,只要价格是独立确定的,并在购买前清楚地传达给客户。
指出《消费者公平交易法令》禁止商家利用消费者弱势地位牟利、隐瞒关键交易信息、作出虚假声明
现行法律框架:
《消费者公平交易法》(Consumer Protection (Fair Trading) Act, 简称CPFTA):
禁止商家利用消费者弱势地位牟利、隐瞒关键交易信息、作出虚假声明,但未明确将国籍、种族、宗教列为禁止歧视因素;
《防止骚扰法》( Protection from Harassment Act,简称POHA)和《诽谤法》(Defamation Act):
若恶作剧构成骚扰或诽谤,肇事者或面临最高5,000新元罚款,若涉及网络传播或加重情节,可并处监禁;
类似争议早有先例:
2023年,乌节路某酒吧,保安以"内部活动"为由拒绝5名南亚裔(印度籍)顾客入场,但随后放行白人顾客,过程被录影上传TikTok,播放量超120万次。
处理结果:被旅游业协会(STB)撤销该酒吧"优质服务认证"并除名,列入行业黑名单;涉事保安(马来西亚籍)被人力部(MOM)吊销工作准证,终身禁止在新从事服务业;酒吧向顾客支付15,000新元和解金,承诺全员反歧视培训。

2024年初,某日资私立医院对外籍患者(尤其南亚、东南亚籍)收取双倍诊费(普通门诊费达350新元,而本地居民175新元),医院解释称"国际患者套餐含翻译服务",但价目表未明确区分。一名孟加拉籍患者对比本地同事收据后向卫生部投诉。
处理结果:卫生部裁定其违反《私立医院和医疗诊所法案》第12条"价格透明度"规定,罚款47,000新元;全岛私立医院被要求2024年6月前公示分国籍价目表,否则暂停营业许可。
商界呼吁明确指引
餐饮协会会长关国忠表示:"虽然商家有权自主经营,但公开标注国籍差异极易引发误解。"他建议商家若需调整定价策略,应采用"旺季浮动费率"等中性表述。
人力部数据显示,新加坡服务业外籍员工占比达38%,旅游业外国游客消费占行业总收入62%。分析师认为,在全球化与本土意识交织的背景下,此类事件考验新加坡作为国际商业枢纽的包容性。
截至发稿,警方尚未接到餐馆正式报案。此事件发展将持续牵动商业伦理与法律界限的讨论,也为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的民间情绪提供了观察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