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4月11日),新加坡牛車水知名中餐館"蟹老宋"被曝在店門張貼中英文告示,宣布"自4月9日起對美國食客加收104%附加費",落款署名為 「Xie Lao Song, Singapore」。
該告示迅速在社交媒體發酵,引發關於"貿易戰波及民間"的激烈討論。
中美關稅戰波及餐飲業?

4月11日,社交媒體流傳照片顯示,蟹老宋餐館張貼中英文告示,宣稱"為反制美國關稅政策,自4月9日起對美國顧客徵收104%附加費",落款為餐館名稱。

此舉恰逢美國對華關稅升至125%、中國宣布對等反制之際,迅速引發兩極評論:
部分網民批評:"商業場所不應摻雜政治立場"
另有聲音支持:"商家有權自主定價"
當天下午記者實地探訪發現,告示已被撤下。餐館店員表示:"這是外人惡作劇粘貼,我們正考慮報警。"牛車水商聯會隨即聲明,強調致力維護"包容的商業環境"。
新加坡法律如何界定國籍歧視?

新加坡消費者協會(Competition and Consumer Commission of Singapore,簡稱CASE)已知道此事,並指出該公司已撤下該通知。
一般來說,CCCS 不會幹預私營企業選擇向客戶收取的價格,只要價格是獨立確定的,並在購買前清楚地傳達給客戶。
指出《消費者公平交易法令》禁止商家利用消費者弱勢地位牟利、隱瞞關鍵交易信息、作出虛假聲明
現行法律框架:
《消費者公平交易法》(Consumer Protection (Fair Trading) Act, 簡稱CPFTA):
禁止商家利用消費者弱勢地位牟利、隱瞞關鍵交易信息、作出虛假聲明,但未明確將國籍、種族、宗教列為禁止歧視因素;
《防止騷擾法》( Protection from Harassment Act,簡稱POHA)和《誹謗法》(Defamation Act):
若惡作劇構成騷擾或誹謗,肇事者或面臨最高5,000新元罰款,若涉及網絡傳播或加重情節,可並處監禁;
類似爭議早有先例:
2023年,烏節路某酒吧,保安以"內部活動"為由拒絕5名南亞裔(印度籍)顧客入場,但隨後放行白人顧客,過程被錄影上傳TikTok,播放量超120萬次。
處理結果:被旅遊業協會(STB)撤銷該酒吧"優質服務認證"並除名,列入行業黑名單;涉事保安(馬來西亞籍)被人力部(MOM)吊銷工作準證,終身禁止在新從事服務業;酒吧向顧客支付15,000新元和解金,承諾全員反歧視培訓。

2024年初,某日資私立醫院對外籍患者(尤其南亞、東南亞籍)收取雙倍診費(普通門診費達350新元,而本地居民175新元),醫院解釋稱"國際患者套餐含翻譯服務",但價目表未明確區分。一名孟加拉籍患者對比本地同事收據後向衛生部投訴。
處理結果:衛生部裁定其違反《私立醫院和醫療診所法案》第12條"價格透明度"規定,罰款47,000新元;全島私立醫院被要求2024年6月前公示分國籍價目表,否則暫停營業許可。
商界呼籲明確指引
餐飲協會會長關國忠表示:"雖然商家有權自主經營,但公開標註國籍差異極易引發誤解。"他建議商家若需調整定價策略,應採用"旺季浮動費率"等中性表述。
人力部數據顯示,新加坡服務業外籍員工占比達38%,旅遊業外國遊客消費占行業總收入62%。分析師認為,在全球化與本土意識交織的背景下,此類事件考驗新加坡作為國際商業樞紐的包容性。
截至發稿,警方尚未接到餐館正式報案。此事件發展將持續牽動商業倫理與法律界限的討論,也為中美貿易戰背景下的民間情緒提供了觀察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