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科学中心会定期举办一系列名为“科学咖啡馆”(Science Cafe)的座谈会,每个月邀请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和嘉宾就科学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这些座谈会涵盖了广泛的议题,如人工智能如何影响艺术的发展、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mRNA疫苗的研发挑战,以及从医学视角审视人口老龄化和失智症的问题。
然而,原定于6月14日在乌节影城举办的一场主题为“性别与生理差异何在”的讨论会,却因遭遇公众对议题内容及其主讲团队的异议,导致活动最终被取消。

图源:FACEBOOK
该讨论会原旨在分析性别观念形成的多重因素,包括生理、心理和文化影响,并邀请了本地知名变装皇后贝卡(Becca D’Bus)、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平本美恵(Mie Hiramoto)以及LGBTQ+支持组织Oogachaga的青年辅导员参与。
收到抗议后,主办方迅速取消活动
科学中心在收到反馈后,于6月2日在脸书发文表示将重新审视其策略,并为已购票的公众提供全额退款,为此造成的不便表示歉意。
科学中心在6月2日星期天发布了座谈会的宣传海报,但短短七个小时后,海报被撤下,活动也被宣布取消。
这场属于Science Cafe系列活动之一的讨论会面向18岁以上成人,此前举办的课题包括人工智能对艺术的影响和mRNA疫苗的开发等,门票价格为20元,并包含自助晚餐。
在三位预定演讲者中,有两位是公开倡导同性恋权益的社会活动家,这引起了网民的批评,认为演讲者的视角过于偏颇,甚至有人质疑他们是否试图对青少年进行某种意识形态的灌输。
对此,Becca D’Bus公开表示,她原本打算讨论社会大众对变装皇后的常见误解。“为18岁及以上者打造一个轻松的社交空间,让他们以耳目一新的方式来看待我们平时甚少谈论或思考的议题,是值得鼓励的。正因为它引起如此激烈的抨击,就更有讨论的必要。”她说到。

图源:FACEBOOK
虽然新加坡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性在逐年增强,但社会上仍有一部分人持有类似观点:生理性别(sex)是根据一个人出生时的生理特征来定义的。而社会性别(gender)则是指个人在社会和文化期望的影响下展现出的性别角色、外观、着装和行为,即通常所说的“男性化”和“女性化”。当一个人在心理上不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时,可能会经历性别焦虑症(gender dysphoria)。
对社会而言,性别议题依然很敏感
在2021年,新加坡一名跨性别的高中生宣称自己患有性别焦虑症,却遭遇教育部阻止其进行荷尔蒙治疗。学校还要求这名学生剪短头发并穿着男生校服,否则不得返校上课。教育部对此否认了相关指控,并强调跨性别学生的医疗决策权在于医生、患者及其家属,而非教育部或学校的职责范畴。时任教育部长的黄循财总理也指出:“在一些西方国家,性别议题已经成为社会分裂和文化冲突的导火索。”

图源:新加坡科学中心
部分网民对讨论会的内容和演讲者提出批评,认为科学中心主办此类讨论会不合适。然而,也有人对活动取消表示遗憾,认为社会应该更加开放地讨论性别问题。科学中心在回应媒体时提到,在宣传活动上线后,他们接到了公众对讨论内容和演讲者的担忧。
新加坡社会在性别问题上的分歧在一场性别讨论会中显现无遗。预定于6月29日在新加坡芳林公园举办的“粉红点”(Pink Dot)活动可能将再次引发保守派的反对。在这场关于社会价值观的“争斗”中,性少数群体在争取广泛社会认可的道路上,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