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这年头,名校的大门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圣地。清华、北大、武汉大学的校门前,学生们和游客络绎不绝,保安大叔们都快成了无奈的"人流管制专家"。但是呢,新加坡的大学主打一个自由随性,今天就和小助手一起去看看吧!
在中国,大学校园的大门已经成为一个学校的象征,许多大学的校门甚至已经成为了热门的旅游景点。
比如清华大学,真的相当恢弘。

北京大学的校门充满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气息,体现了北京大学的历史底蕴。

武汉大学的校门一下子就把人拉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拥有历史厚重感。

但是呢,来到新加坡就会发现这里的大学真的是超级随性啊!
怎么个自由随性法呢?
那就是!
新加坡的多所公立大学竟然没有校门!

1.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
没有校门,就让小编很羡慕啊!
要知道疫情封闭期间可把小编憋坏了,根本不敢想像如果能够随时进出我会是多么开朗乐观的小女孩。
那新加坡都有哪些大学没有校门主打一个自由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就是NUS。分享一则搞笑对话,来自一位NUSer的亲身经历。

这简直是触及到中国阿婆的知识盲区了.....
NUS的校园布局确实与众不同。
它拥有三个主要的校区:肯特岗(Kent Ridge)、武吉知马(Bukit Timah)和欧南园(Outram),每个校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专业重点。
有趣的是,这些校区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大门,这与许多其他名校形成了鲜明对比。

肯特岗校区标志柱
关于那个经常在图片上出现的橙色和蓝色的柱子,它们其实是NUS的标志性建筑,但并不是用作校门的。
这些标有“Entrance”字样的柱子肯特岗校区十分常见。这些柱子的设计和布置,其实在向行经其旁的行人和车辆传递一个信息:“你现在正接近或进入NUS的范围。”

一些入口直接连着各个高速公路,所以除了校车,社会车辆和公交车也是直接穿行NUS校园的。

so,为了安全,大家还是最好不要和标示柱合影啦!
更劲爆的是,NUS的校车早已不仅仅只在校园里服务了,从肯特岗校区到武吉知马校区,它可是跑高速路的!
上高速路的校车,emmm...想想都觉得炫酷,像一只疯狂行驶的橙黄色面包。

NUS的武吉知马校区有其独特魅力,这种与周围环境,无缝融合的布局,为校园增添了一种特别的氛围。
只有一个标识柱子,且没有明显的围栏分隔。
这种开放式的校园布局可能确实会给那些前往植物园的游客带来一些意外的“惊喜”。游客们沿着树荫下的小路漫步,欣赏著四周的绿意盎然,却在不经意间步入了NUS的校园。

武吉知马校区
武吉知马校区:呵~谁还不是个植物园了呢?
这种设计反映了NUS的开放和包容精神,强调校园是一个无界限、自由探索的学习空间。
当然,NUS的著名打卡点可不少,顺道著来欣赏一下校园景观吧!

NUS虽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显眼校门,但通过特定的布局和标识,依然能让人清晰地辨识出大学的范围。
2. 南洋理工大学(NTU)
说起NTU的校门,那还真算得上是有一个。看看这石门,多么气派!

我猜这时候有人肯定会跳出来说:“拜托,人家是南洋理工,这是南洋大学好吧”,先不要急嘛~我们从历史的视角来看看NTU校门的“命途多舛”。
南洋大学成立于1955年,是一所以华文为教学语言的大学,首任校长是大名鼎鼎的林语堂。
1980年,南洋大学与始创于1912年的新加坡大学合并,形成了今天的新加坡国立大学(NUS)。
而南洋理工大学(NTU),虽然建立在南洋大学的原址云南园上,但它继承的是“南洋”的名号,而非物理建筑。
而上面提到的NTU校园内的牌坊“南洋大学”的牌坊实际上是后来仿建的,而原本的南洋大学校门位于裕廊西93街和文礼地铁延伸线相交处的一片草坪上。
而这块牌坊也更多地被视作是校园景观打卡处,并不做出入的大门使用。

NTU真正的大门是一块刻有校徽的石碑,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NTU也是没有大门的!
3. 新加坡管理大学(SMU)
而新加坡管理大学(SMU)位于新加坡的市中心,与周围的城市环境融为一体,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大学”。

是的,你没有看错,这是一个大学!既不是写字楼也不是商场。如果不是有SMU的标志小编还真的会看走眼。
城市主干道直接横穿校园,离商场、艺术馆、大酒店、电影院都是几步之遥

SMU的同学真的赢麻了,出门就能逛街、吃饭、看电影。好吧好吧,小编一点都不羡慕。(骗人的)

4.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SUTD)
新加坡的大学确实有着一种独特的“无校门”传统,这种设计理念反映了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教育文化。
2012年新成立的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SUTD)延续了这一传统。尽管学校内部有成龙捐建的中国风古建筑,为校园增添了文化和艺术氛围,但它依然没有设立传统意义上的校门。
主要入口是一个有盖的走廊。


新加坡一众大学不建校门的做法,不仅是对校园空间的一种创新设计,更是对教育开放性的一种强调。
总体而言,这种无校门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新加坡高等教育机构的独特风格,还展现了其追求创新、开放和互联的教育理念。
你是不是也很向往这种自由自在的校园呢
希望能够在新加坡的高等学府中看见你的身影
我们下期再见,祝大家生活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