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公共图书馆重开 增添互动性和沉浸式体验

完成翻新的中央公共图书馆前天(12日)重开,增添了互动性和沉浸式体验,还有首个以海洋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儿童学习空间。
设在国家图书馆大厦的中央公共图书馆于2022年关闭进行翻新工程,今早在通讯及新闻部长杨莉明的见证下正式重开。
新空间以“新加坡:万花筒”为主题,以新加坡文学、文化和艺术,以及可持续发展为概念。
由国家图书馆和圣淘沙名胜世界合作打造的“S.E.A海洋馆之儿童生物多样性图书馆”是本地公共图书馆中,首个以海洋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儿童学习空间。
这里以蓝色为基调,地毯和书架等设置都是蓝色的,踏进去就仿佛进入海洋世界。多数书架旁都有个海草的装饰,从入口一路走进去,海草装饰会越来越高,引导访客进入更深的“海域”,也代表书籍难度更高;较靠近入口的书籍比较适合年幼的孩童阅读,里面的则比较推荐给年龄更大的儿童。
这一区还有个以珊瑚为主题的柱子,以及包括鲨鱼下颚和珊瑚骨骼在内的海洋标本展示柜,旨在激发年幼访客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名为“潜艇室”的房间,则能让访客进行教育活动。
访客也能通过游戏亭(gamification kiosks),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为它上色,然后传送到投影屏幕上。


名为“潜艇室”的房间,能让访客进行教育活动。(图:沈思宇)

名为“潜艇室”的房间,能让访客进行教育活动。(图:沈思宇)
狮城汇点和新加坡主题壁画
名为“狮城汇点”(Singapore Alcove)的数码展览,设在馆内的“新加坡藏书”区。
这一区收藏的书籍,能让访客通过文学作品,更加了解新加坡。
访客可以在这里生成一个特有的二维码,扫描后就可以在各个展区进行互动,包括了解自己的阅读习惯,并让系统推荐书籍等。
另外,配合“新加坡:万花筒”这个主题,国家图书馆管理局也同不少本地知名艺术家例如阿果,以及南洋艺术学院的学生合作,设计并展示各种以新加坡为主题的壁画和艺术作品。
这些壁画由不同创作者发挥创意和巧思制作,从不同视角展示新加坡的文化和遗产,为访客提供丰富的视觉体验。


以新加坡为主题的壁画。(图:沈思宇)

以新加坡为主题的壁画。(图:沈思宇)

以新加坡为主题的艺术元素。(图:沈思宇)

“狮城汇点”(Singapore Alcove)。(图:沈思宇)
沉浸式房间
“沉浸式房间”(Immersive Room)里头设置了一个弧形投影墙,可以通过动态传感器等技术,展示身临其境的互动内容。
中央公共图书馆在重开的首几个月里,会先展示图书馆同云计算公司Amazon Web Services合作完成的国家图书馆ExperienceIT原型“StoryGen”。
访客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故事类型、背景和人物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接着就会迅速生成图像和故事内容,并投影到弧形投影墙上。公众也能扫描二维码,下载并收藏自己创作出来的故事。
国家图书馆管理局表示,未来计划在这里开展更多项目,例如扩展“狮城汇点”,让访客体验进入旧时新加坡的感觉。
这也是继聊天机器人ChatBook之后,国家图书馆管理局推出的第二个生成式人工智能原型。

“沉浸式房间”(Immersive Room)里头设置弧形投影墙。(图:沈思宇)
庭院和回忆角落
庭院和回忆角落则是两个室外空间。毗邻儿童生物多样性图书馆的庭院会种植红树苗,让访客接触并且更了解本地大自然。
国家图书馆管理局也有意在日后将种出的红树苗移植到本地的红树林中,为大自然尽一份力。
回忆角落则会展示获奖艺术家Brian Gothong Tan的多媒体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区的红砖墙,是用过去从史丹福路旧国家图书馆保留下来的5000块红砖所砌成。


回忆角落。(图:沈思宇)

庭院会种植红树苗,让访客接触并且更了解本地大自然。(图:沈思宇)

庭院会种植红树苗,让访客接触并且更了解本地大自然。(图:沈思宇)
国家图书馆管理局馆藏计划与发展部中文组图书管理员朱思洁受访时说,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在设计这些新空间时,采纳了许多访客所给予的反馈和建议,希望为他们打造更合适的空间。
她说:“在设计这个空间的时候,我们觉得,可能读者现在已经是5G时代了,所以很多读者就有不同的需求,我们的作品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纸上,所以我们做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不同的一些交互式和情境式的体验。”
中央公共图书馆此次进行的翻新工程,是图书馆自2005年开馆以来,首次进行全面改造,也是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在图书馆及档案馆蓝图2025下的其中一个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