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公共圖書館重開 增添互動性和沉浸式體驗

完成翻新的中央公共圖書館前天(12日)重開,增添了互動性和沉浸式體驗,還有首個以海洋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的兒童學習空間。
設在國家圖書館大廈的中央公共圖書館於2022年關閉進行翻新工程,今早在通訊及新聞部長楊莉明的見證下正式重開。
新空間以「新加坡:萬花筒」為主題,以新加坡文學、文化和藝術,以及可持續發展為概念。
由國家圖書館和聖淘沙名勝世界合作打造的「S.E.A海洋館之兒童生物多樣性圖書館」是本地公共圖書館中,首個以海洋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的兒童學習空間。
這裡以藍色為基調,地毯和書架等設置都是藍色的,踏進去就仿佛進入海洋世界。多數書架旁都有個海草的裝飾,從入口一路走進去,海草裝飾會越來越高,引導訪客進入更深的「海域」,也代表書籍難度更高;較靠近入口的書籍比較適合年幼的孩童閱讀,裡面的則比較推薦給年齡更大的兒童。
這一區還有個以珊瑚為主題的柱子,以及包括鯊魚下顎和珊瑚骨骼在內的海洋標本展示櫃,旨在激發年幼訪客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興趣。名為「潛艇室」的房間,則能讓訪客進行教育活動。
訪客也能通過遊戲亭(gamification kiosks),選擇自己喜歡的形象,為它上色,然後傳送到投影螢幕上。


名為「潛艇室」的房間,能讓訪客進行教育活動。(圖:沈思宇)

名為「潛艇室」的房間,能讓訪客進行教育活動。(圖:沈思宇)
獅城匯點和新加坡主題壁畫
名為「獅城匯點」(Singapore Alcove)的數碼展覽,設在館內的「新加坡藏書」區。
這一區收藏的書籍,能讓訪客通過文學作品,更加了解新加坡。
訪客可以在這裡生成一個特有的二維碼,掃描後就可以在各個展區進行互動,包括了解自己的閱讀習慣,並讓系統推薦書籍等。
另外,配合「新加坡:萬花筒」這個主題,國家圖書館管理局也同不少本地知名藝術家例如阿果,以及南洋藝術學院的學生合作,設計並展示各種以新加坡為主題的壁畫和藝術作品。
這些壁畫由不同創作者發揮創意和巧思製作,從不同視角展示新加坡的文化和遺產,為訪客提供豐富的視覺體驗。


以新加坡為主題的壁畫。(圖:沈思宇)

以新加坡為主題的壁畫。(圖:沈思宇)

以新加坡為主題的藝術元素。(圖:沈思宇)

「獅城匯點」(Singapore Alcove)。(圖:沈思宇)
沉浸式房間
「沉浸式房間」(Immersive Room)裡頭設置了一個弧形投影牆,可以通過動態傳感器等技術,展示身臨其境的互動內容。
中央公共圖書館在重開的首幾個月里,會先展示圖書館同雲計算公司Amazon Web Services合作完成的國家圖書館ExperienceIT原型「StoryGen」。
訪客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故事類型、背景和人物等,生成式人工智慧系統接著就會迅速生成圖像和故事內容,並投影到弧形投影牆上。公眾也能掃描二維碼,下載並收藏自己創作出來的故事。
國家圖書館管理局表示,未來計劃在這裡開展更多項目,例如擴展「獅城匯點」,讓訪客體驗進入舊時新加坡的感覺。
這也是繼聊天機器人ChatBook之後,國家圖書館管理局推出的第二個生成式人工智慧原型。

「沉浸式房間」(Immersive Room)裡頭設置弧形投影牆。(圖:沈思宇)
庭院和回憶角落
庭院和回憶角落則是兩個室外空間。毗鄰兒童生物多樣性圖書館的庭院會種植紅樹苗,讓訪客接觸並且更了解本地大自然。
國家圖書館管理局也有意在日後將種出的紅樹苗移植到本地的紅樹林中,為大自然盡一份力。
回憶角落則會展示獲獎藝術家Brian Gothong Tan的多媒體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區的紅磚牆,是用過去從史丹福路舊國家圖書館保留下來的5000塊紅磚所砌成。


回憶角落。(圖:沈思宇)

庭院會種植紅樹苗,讓訪客接觸並且更了解本地大自然。(圖:沈思宇)

庭院會種植紅樹苗,讓訪客接觸並且更了解本地大自然。(圖:沈思宇)
國家圖書館管理局館藏計劃與發展部中文組圖書管理員朱思潔受訪時說,國家圖書館管理局在設計這些新空間時,採納了許多訪客所給予的反饋和建議,希望為他們打造更合適的空間。
她說:「在設計這個空間的時候,我們覺得,可能讀者現在已經是5G時代了,所以很多讀者就有不同的需求,我們的作品不應該只是停留在紙上,所以我們做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不同的一些交互式和情境式的體驗。」
中央公共圖書館此次進行的翻新工程,是圖書館自2005年開館以來,首次進行全面改造,也是國家圖書館管理局在圖書館及檔案館藍圖2025下的其中一個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