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意在新加坡开展业务的企业而言,独到的投资眼光是非常重要的,抓住风口行业才能事半功倍,这也是出海企业必须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新加坡低碳行业的投资前景,旨在为大家提供全面的信息和支持,以便更好地应对企业出海带来的挑战和风险。
强化技术研发,引领区域合作
自"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发布以来,新加坡一直在积极推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致力于实现到2050年达到净零排放的目标。近年来,新加坡在创新技术、投资建设、区域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进展。
新加坡致力于探索工业领域的去碳化方法,关注碳捕获和封存(CCS)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可行性。CCS技术通过捕获并存储工业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废气,避免其排放到空气中造成污染。对于难以脱碳的行业,如能源、化工和电力等,CCS技术是理想的解决方案。

近日,由全球能源巨头埃克森美孚和壳牌组建的S-Hub宣布成为新加坡政府的合作方,共同开发CCS项目。去年12月,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与S-Hub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推动CCS项目的落实。该项目计划在2030年前,每年至少捕集和封存250万吨二氧化碳。
新加坡还与印尼签署了CCS跨境合作意向书,成为印尼发布CCS政策以来首个与该国签署意向书的国家。此举将推动两国间二氧化碳的跨境运输及储存的进程。新加坡国务资政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张志贤表示,亚洲地区的国家具有强大的二氧化碳储存地质潜力,新加坡愿意与志同道合的伙伴携手开展此类具有开拓性意义的项目。
大力投资海洋脱碳以及氢能源计划
新加坡将建造全球规模最大的设施,提升海洋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这座投资2,000万美元的工厂将于2025年开始全面运营,每年将能从海洋中去除约3,650吨二氧化碳,每天还能生产约300公斤氢气。这座工厂的建设借鉴了此前两座小型试点设施的成功经验。

新加坡深入氢能技术研究,加大能源转型投资。3月7日,亚洲绿色科技峰会指出,将绿色出行引入公共交通并重点推动可再生能源,为亚洲向低碳未来转型提供长期答案。新加坡将氢能作为主要的脱碳路径,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在新加坡航空业的去碳化过程中,氢能将发挥重要作用。新加坡民航局与樟宜机场集团、空客和林德组成的新加坡氢能合作委员会发布研究报告,预计从2040年代起,新加坡航空业日均将消耗50吨氢能作为飞机动力来源,这一需求量在十年后有望增至600吨。

新加坡政府还为采用低碳技术的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新加坡宣布设立未来能源基金,用于能源转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能源效率补助金的适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对制造业、建筑业和海运业的企业、数据中心及其用户开放。
作为亚洲的可持续发展先锋,新加坡在创新研发、区域合作还是政策支持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沿,并发挥着积极的领导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