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調研機構RySense今年8月14日至24日通過網上調查,收集了678名年齡介於20歲至39歲新加坡居民的反饋,日前公布了有關數據。
民調結果顯示,61%的年輕人認為向父母尋求經濟援助是可以接受的,譬如在高等教育學費或提升技能課程費用、慢性病的醫療費、房貸和婚禮費用上都可以向父母伸手要錢。

(RySense)
較讓人意外的是,少數年輕人甚至認為伸手向父母要錢來應對日常開銷(交通費和餐飲費)、自己的家庭開銷(如照顧配偶和子女)、旅遊經費、其他個人貸款如車貸,也在能接受的範圍內。
20多歲的年輕人比30多歲的更傾向於向父母尋求經濟幫助,特別是在高等教育學費、醫療費、住房和婚禮費用等方面。
紅螞蟻想,如果孩子們有借有還,父母也有經濟能力,應該還能接受吧?
紅螞蟻20多歲剛成家時,也曾向父母借錢付裝修房子費用,然後以高於銀行的利息每月分期還債。
30多歲時,不想錯過一個買房的機會,也向父母借錢付部分首期,讓父母和我們一起享受房產投資的紅利。
不過,一些人擔心,父母借錢給孩子買房,或許能解決孩子短期的資金周轉問題,但長遠來看,它可能帶來家庭糾紛等弊端。另一方面,也會導致孩子在經濟上無法獨立,失去了通過自身艱苦奮鬥獲得一切的重要人生歷練。

國大學生。(聯合早報)
民調也發現,當被問及是否願意為未來的成年子女提供經濟援助時,20多歲的年輕人比30多歲的更願意提供這種援助。
不過天下是沒有免費的午餐。那些表示願意幫助未來成年子女的人中,至少有40%的人希望能得到某種形式的經濟回報。
為什麼新加坡現在的年輕人如此「錢不夠用」?
是房價物價不斷高漲、薪水卻似乎停滯不前?還是年輕人不想努力只想走捷徑,先借錢花未來錢,以後才慢慢還債?還是因為年輕人的理財能力欠佳?
以上這些因素都是正解。
調查結果還顯示,有近87%的受訪者(每10人中約9人)已經開始財務規劃。他們主要(72%)通過增加儲蓄和省吃儉用來實現自己的財務目標。其次(50%)是通過職場晉升來增加工資,以及尋求其他被動收入(44%),如投資等來致富。他們當中超過一半都選擇「三管齊下」來累積財富。
對年輕人來說,最重要的三個財務目標是:
有足夠的應急金(59%)
有足夠的退休金(50%)
足夠養家餬口:支付孩子的教育費、贍養年邁的父母(49%)
其餘的目標有:
償還房貸或存錢買房(48%)
存錢旅遊(29%)
組建家庭的費用:舉行婚禮,生第一胎(25%)
償還個人貸款:學費貸款、車貸等(21%)
確保有足夠的保險保障(18%)
看到年輕人把「給父母家用」當成是三大理財目標之一,紅螞蟻內心還是有些欣慰,這不失為一個好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