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旅遊:花園城市一瞥(圖)

2020年08月14日   •   8550次閱讀

世界上,如果說一個國家是一座城市大花園的話,那麼新加坡作為一個國家,應該是最為名副其實的了。2006年3月10至16日,記者前往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採風活動,而首站新加坡之旅,即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魚尾獅像(攝影:馮贛勇)

新加坡雖然是個很美麗的花園城市,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沒有什麼顯赫的名勝古蹟。然而,由於新加坡融合了多種族和文化的區域。其豐富的歷史及多元文化背景,造就了各式風格的建築物、地標、教堂、廟宇等;如最為人熟知、也已成為新加坡象徵的魚尾獅公園即是其中一例。

花園城市新加坡(攝影:馮贛勇)

而萊佛士酒店,是著名雞尾酒「新加坡司令」(Singapore Sling)的發明地,也是各國名人作家與影星如麥可傑克森等來到新加坡的住宿首選。除此之外,各式博物館、回教文化的清真寺、色彩鮮明的佛教廟宇等都顯現了新加坡從過去到現代的歷史傳承。這一切構成了新加坡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是一個充滿誘人魅力的國度。

新加坡廟宇留影(攝影:曉陳)

新加坡是位於馬來半島南端的一個城市型島國。由57個小島組成,這個國土面積為六百九十多萬平方公里;人口四百多萬的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據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15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乘船到達此島,看見一頭黑獸,當地人告知為獅子,遂有「獅城」之稱。

新加坡街景(攝影:馮贛勇)

新加坡是梵語「獅城」之諧音,由於當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響較深,喜歡用梵語作為地名。而獅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徵,故以此作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據說新加坡國的由來,還有著一段神奇的傳說故事。

綠色新加坡(攝影:馮贛勇)

相傳室利佛逝王國的王子隨父出巡賓丹島,王子與賓丹島的公主結為百年之好,並且成了賓丹島的國王,一天,他乘船出海巡遊,不料狂風惡浪將船打翻,王子就靠著過硬的游泳本領與風浪搏擊,正當他筋疲力盡的關頭,巧遇一隻也與風浪搏擊的獅頭魚身怪物,他們相伴相依,終於戰勝惡浪,游到新加坡島上,保全了性命。於是,他在這個島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國。後來人們便把這隻像獅子一樣勇敢,又像美人魚一樣漂亮的怪物稱為魚尾獅,並作為新加坡的象徵加以敬仰供奉,在馬來語中「新加」是「獅子」的意思、「坡」是「城」的意思。

樟宜國際機場(攝影:馮贛勇)

2006年3月11日上午,記者走出新加坡被稱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機場之一的樟宜國際機場,首先感受到的是炎熱濕潤的氣候。接著,車窗外的一幕幕景色,隨即映入人們的眼帘。道路兩旁綠樹成蔭,數不勝數的花園、草坪分布街頭。花香草綠,空氣清新,城市處處透著生命的綠色和文明的驕傲。這一切都使人感到身處於這個美麗、整潔綠色的花園都市中的那種舒適。

花芭山公園(攝影:馮贛勇)

記者最先來到的是著名的花芭山風景區。花芭山又稱「鳳凰山」,是新加坡的「最高峰」。從山頂上放眼望去,一面是蔚藍色的大海,海上矗立著眾多高聳入雲的煙囪景觀格外引人注目,那是新加坡的煉油島;另一面是林立錯落有致的高樓大廈構成的市區景觀。從這裡可以俯瞰世界貿易中心郵輪碼頭、新加坡貨櫃碼頭以及聖淘沙全島的美景。

遠眺煉油廠(攝影:馮贛勇)

在新加坡共有三個著名的魚尾獅雕像分布在這座城市的各處,而在花芭山上的這座白色魚尾獅雕像,據說是人們唯一能夠可以用手觸摸到的。

山上看城市風貌(攝影:馮贛勇)

在這裡,有一組由獅子城、十四世紀新加坡殖民地時代、1800年代末期至1900年代初期、日本占領期、獨立自治、交通發展、電信服務、藝術發展、工商業發展、新舊交替的建築業、今日的新加坡地圖等組成的十六副銅製壁畫,壁畫中的那一組組栩栩如生的圖像和文字,記載了新加坡從公元十三世紀起至今的發展歷程。

獅子城壁畫(攝影:馮贛勇)

新加坡市中心伊莉莎白公園周邊附近是遊客觀光最為集中的地方,因為這裡聚集了許多新加坡的著名景觀。像政府廣場、國會大廈、最高法院、聖安德烈教堂、維多利亞紀念堂、歌劇院與科學館、平民戰爭紀念碑等等。

酒店與教堂(攝影:馮贛勇)

其中被稱為濱海藝術中心的科學館與歌劇院的建築設計最有特色。其外形分別是榴槤與菠蘿。這裡周邊有許多外形類似傘狀大樹的熱帶亞熱帶植物,據說是因為這種樹每逢雨天就會張開樹葉,像一頂雨傘而得名。

濱海藝術中心(攝影:馮贛勇)

從這裡可以看到新加坡最高的威斯頓• 勞動保護坦福酒店。從綠色如茵的草坪上望去,這座拔地而起,高聳入雲,蔚為壯觀的白色圓形建築格外引人注目。

最高的酒店(攝影:馮贛勇)

在寬闊的草地上,一場激烈的足球比賽激戰正酣,學生們一個個奔跑帶球的身影引起不少路人的觀看。穿過草地的一邊既是新加坡最老的政府大樓,現在是新加坡國會所在地。這座樓前有一隻銅鑄大象,是1871年暹羅國王的贈品。

國會大廈舊址(攝影:馮贛勇)

國會大廈前方,過一條小馬路是一座雄偉的綠色圓頂花風岩建築物,其風格也是殖民地時期典型的歐式設計,這就是新加坡高等法院舊址。

高等法院舊址(攝影:馮贛勇)

走到濱海的新加坡河畔的橋下穿過,然後從濱海藝術中心前登橋前行,筆直的步道好像望不到頭,其實,魚尾獅公園就在橋頭之畔。從橋上遠望噴水的魚尾獅雕像異常壯觀。

平民戰爭紀念碑(攝影:馮贛勇)

新加坡象徵的魚尾獅公園,其實是一座很小的公園,在公園伸向濱海灣的一角有一座高8米、純白的魚尾獅。該魚尾獅可以說有兩種形象,白天的形象和夜晚的形象。白天,以往來於新加坡港的船隻及藍天白云為背景的是一座威武的雄魚尾獅;夜晚,在黑夜、燈火之中則是一座泛著青白色的神秘而美麗的雌魚尾獅。

濱海藝術中心留影(攝影:馮贛勇)

記者看到,由於魚尾獅公園剛好處于海灣與金融區的建築群之間,所以在這裡拍照留念的人們絡繹不絕。這個被記者看到的魚尾獅塑像由於身處海畔,果然人們是摸不到她的一座塑像。

安德遜鐵橋(攝影:馮贛勇)

聖淘沙島是記者新加坡採風行的第二大站。可惜來這裡的時候已近黃昏。但是聖淘沙島的秀麗景色卻依然有著擋不住的魅力。就是這座相對獨立的聖淘沙島,據最近從電視新聞上獲悉,也是此次特朗普與金正恩會晤的最為熱點的候選地之一。

伊莉莎白公園留影(攝影:曉陳)

「聖淘沙」三個字聽起來頗有一點詩意,其來源於馬來語SENTOSA的音譯,其意為「和平與安寧」。聖淘沙島位於新加坡本島以南,與本島相距僅1華里。歷史上,這個小島叫做「布拉康瑪提島 」(PULAU BLAKANG MATI)。這也是馬來語,意為「死亡之門」。

聖淘沙島留影(攝影:王珏)

島上原只有一個漁村。後來,英國殖民軍把這個小島用來做馬來半島南端的海防要塞,直到1967年英國撤離新加坡。英國當年建築的炮台,今天已是供遊人們參觀的景點。

從聖淘沙島看港灣(攝影:馮贛勇)

聖淘沙島有許多景點,像新加坡蠟像館、奇石博物館、海事博物館、海底世界、蝴蝶昆蟲博物館、珊瑚館、音樂噴泉等等。其中,著名的珊瑚館是就地取材,表現海島特色的傑作。它用石頭建成,依傍在山坡崖壁之間,進入館內猶如進入洞窟一般,館外空地上圓柱形的珊瑚塔,表層被鑲上萬千珊瑚,好像整座高塔全部由珊瑚礁砌成,令人驚嘆。

1/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