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發現周末的街道和公交上,有過半的公眾戴著口罩……
當過去三年多來從未確診冠病的親友,紛紛在同個星期「淪陷」……
當衛生部又開始在星期五晚上發布篇幅很長的文告……
你應該猜得到:
大事不妙了!

可惡的兩條線。(海峽時報)
看到衛生部上周五(12月15日)的文告中出現「病例激增」、「建議戴口罩」、「擴充床位」等字眼,紅螞蟻還以為自己穿梭時空,回到了2020年冠病疫情最嚴重的時候。
往年的經驗告訴我們,每逢年底佳節,隨著北半球入冬,冠病和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更容易傳播,看來今年也不例外。
但紅螞蟻怎麼感覺今年底的這波疫情,比往年更「來勢洶洶」?
「子孫滿堂」的奧密克戎
原來這次的「罪魁禍首」名叫:
JN.1。
中國日前宣布,至今發現七起感染JN.1毒株的冠病病例,不排除日後可能成為主流毒株。
殊不知,JN.1數周前已在新加坡「捷足先登」。
12月3日至9日,新加坡通報5萬6043起冠病病例,比前一周的3萬2035起攀升75%。當中,絕大多數感染的正是JN.1毒株。

其貌不揚的JN.1。(路透社)
根據英國CoV-Spectrum資料庫的資料:
JN.1毒株的感染率在短短三周內就提高了五倍,並在美國、英國、西班牙、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日本等40多個國家蔓延。
蟻粉是不是很好奇,這個JN.1到底什麼來頭?
它的上一代就是紅螞蟻三個月前介紹過的「皮羅拉」BA.2.86毒株。
而它們與去年流行的XBB毒株(暱稱「小寶貝」)都屬於同個大家庭——奧密克戎(Omicron)。
從2021年11月首次「亮相」至今已有兩年多,奧密克戎還是馬不停蹄地在繁衍後代,不得不為它掌聲鼓勵。
這或許是件值得慶幸的事。
至少這證明新加坡目前使用的「更新版」疫苗(即專門對抗XBB毒株的疫苗),在遇到這個大家庭的其他成員時,還是具有一定的保護力。

奧密克戎家族,別再繁衍啦!(海峽時報)夜夜等待的疫情數據
儘管衛生部苦口婆心地提醒新加坡人每年打一劑疫苗,紅螞蟻身邊的親友似乎不願也不想再打疫苗了。
難道要每天看著新增病例節節上升,才會感到害怕嗎?看來衛生部還是挺了解新加坡人的。
從明天(12月19日)起,衛生部將恢復每天在網站上更新疫情數據,以便在病例激增期間彙報最新情況。
咦?去年11月不是說,每日病例數字很容易波動,所以改成每周更新一次嗎?
衛生部長王乙康當時還勸公眾不要把重點放在每日新增病例,而應該關注加護病房的重症人數。
怎麼才時隔一年多,又要恢復原來的做法?
紅螞蟻還以為從此不必每晚守在電腦和手機旁,痴痴盯著衛生部網站了呢……

看到今年第49周有多少新增病例嗎?(衛生部網站截圖)
衛生部解釋,新加坡自今年2月把疾病暴發應對系統(DORSCON)警戒級別下調至綠色後,已不再要求公眾定期進行冠病檢測,因此官方通報的病例數字預計會比實際情況低得多。
為了更準確地估計病例數字,衛生部將調整計算方式,把綜合診療所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患也算在內。
但在紅螞蟻看來,不論如何調整計算方式,最後取得的病例數字也只是個粗略估計。
那些因為診所排長龍而選擇不看病,或因為藥房檢測儀售罄而選擇不檢測的確診病患,自然也就成了「漏網之魚」。

診所才剛開門,就有很多人等著看病。(海峽時報)
傳染病專家梁浩楠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坦言:
「我們現在看到的病例數字只是冰山一角,這波疫情比去年奧密克戎引發的那波疫情還要糟糕兩倍以上。」
既然如此,每天公布新增病例數字是否還有意義?
臨時泡湯的聖誕大餐
梁浩楠預測,這波疫情可能會在約一個月後達到高峰,也就是明年1月中旬。
唉,看來2023年聖誕和2024年元旦,又要戴著口罩度過了。
也有不少公眾因確診冠病或感冒,選擇推遲或取消佳節聚會,導致餐飲業的年底旺季也受到波及。

衛生部建議公眾在擁擠的場所戴上口罩,看來遵守的人還挺多的。(聯合早報)
一些餐館接受《新明日報》訪問時透露,約10%的訂單臨時取消。
但新加坡餐飲業協會副秘書長曾偉有信心,餐飲業經過三年的疫情考驗,即使面對突發情況也能應對自如。
好消息是,明年的團圓飯生意應該不受影響。亞太臨床微生物學與傳染病學學會會長淡馬亞教授認為:
「這波疫情不會延燒至明年2月的農曆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