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蚊絕育試驗計劃將擴大至多五個地區 涵蓋多13萬戶家庭

國家環境局將擴大伊蚊絕育試驗計劃(Project Wolbachia),於明年第一季度在全島多五個地區釋放帶有沃爾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這將使得計劃涵蓋範圍從35萬戶家庭擴大到48萬戶家庭,也就是本地35%的家庭。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次長馬炎慶(20日)出席第二屆國際病媒傳播疾病大會時,宣布以上消息。
這五個地區包括:紅山至直落布蘭雅(Bukit Merah – Telok Blangah)、金文泰至西海岸(Clementi – West Coast)、聯邦(Commonwealth)、荷蘭(Holland)以及馬林百列至蒙巴登(Marine Parade – Mountbatten)的組屋和有地住宅區。
根據環境局的文告,當局是在考慮多個因素後,包括以往的骨痛熱症病例風險和伊蚊數量等因素,決定在這五個地點釋放帶有沃爾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

荷蘭(Holland)的組屋和有地住宅區。(圖:國家環境局)

聯邦(Commonwealth)的組屋和有地住宅區。(圖:國家環境局)

紅山至直落布蘭雅(Bukit Merah – Telok Blangah)的組屋和有地住宅區。(圖:國家環境局)
現計劃下地區成效良好
環境局也透露,已在伊蚊絕育試驗計劃下的多個地區,如武吉巴督、蔡厝港、淡濱尼和義順目前都取得良好效果,伊蚊數量大致銳減超過90%。從2019年到2022年間,這些地區釋放雄性伊蚊一年多後,居民感染骨痛熱症的可能性減少高達77%。
當局從去年6月加入計劃的八個地區中所獲得初步數據也顯示,這些地區內的伊蚊數量大大減少高達八成。當局將繼續從這些地區收集數據,以獲得更多結果證實計劃的功效。
作為長期策略,環境局計劃通過更多途徑,獲取更多帶有沃爾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的供應。當局下來將同業內人士做進一步討論。

金文泰至西海岸的組屋和有地住宅區。(圖:國家環境局)

馬林百列至蒙巴登(Marine Parade – Mountbatten)的組屋和有地住宅區。(圖:國家環境局)
馬炎慶:面對傳播疾病 不能掉以輕心
馬炎慶在大會致辭時說,我國過去五年來,有三年暴發骨痛熱症疫情,其中2019年通報近1萬6000起病例,2020年和2022年則各記錄超過3萬起。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在2008年和2013年暴發時,分別有超過1000起病例。另外,我國也在2016年通報約460起茲卡病例。
馬炎慶說,正因如此,我們不能掉以輕心,放鬆警惕。
他說,除了伊蚊絕育試驗計劃,我國也積極通過捕蚊器監視系統,部署超過7萬個誘捕器,對伊蚊進行持續監測,相關數據為制定針對性的骨痛熱症管控措施提供了指引。
馬炎慶表示,當局將繼續通過多站點研究工作,深化對科技的運用和理解,獲悉更多可靠的數據,從而優化策略,在具成本效益的同時,落實具持續性的措施來對抗伊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