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壇元老吳作棟資政最近又放了一記響炮。
上周,有一個吳資政與居民對話的文字記錄長文在網絡上流傳,其中有一句話引髮網民不滿:
「所以你想要從哪裡找部長?從那些每年只賺50萬,那些能力(只值)一年50萬的人裡面(找嗎)?所以(當)我找部長人選時,那些想領50幾萬薪水的,我不會要他。你最後只能找到非常非常平庸的人,那些在外面連100萬都賺不到的人來當我們的部長。想想看,這對你來說好嗎?還是最終對我們來說是更糟的?」
(So where do you want to get your Ministers from? From people who earn only $500,000 a year, whose capacity is $500,000 a year? So (when) I look for Ministers, anybody who wants to be paid more than half a million, I won』t take him. You are going to end up with very very mediocre people, who can』t even earn a million dollars outside to be our Minister. Think about that. Is it good for you, or is it worse for us in the end?)

什麼?賺不到一百萬就是平庸,吳資政啊,你這麼說真是很傷人心,新加坡有多少個百萬富翁啊?
輿論雪球越滾越大,在國慶前夕晚,吳資政終於在面簿上發文澄清說,談話被曲解了,新加坡人不論工資多少,都不是平庸。
吳資政還說:「那些和我共事多年得人知道,人民對我很重要,這也是我參政的原因。當了新加坡總理14年,我一直很關心,新加坡要如何前進,領導層是關鍵。」
然後,老吳又大談高薪招攬人才從政的重要性。
吳資政主要在談部長薪金問題,這半句才是關鍵:「部長的薪水太低」 ( I am telling you the Ministers are not paid enough......)

事緣吳作棟上周出席東南社區理事會的一場居民對話會時,有年長居民詢問是否可以削減部長薪金或國防開支,把錢撥給年長者當養老金。對此,吳作棟認為幫助年長者的想法沒錯,但用削減部長薪金來達成這個目的是民粹主義的做法。
吳作棟還說,薪金低只能吸引資質平平的人成為部長,「想一想,這對你更好?還是對我們來說更糟糕?」
吳資政這番話其實只是重申政府立場,如果他舉起大拇指說好!減部長薪水!那新聞才大條。
部長的薪水太低?普通民眾難接受
這個行動黨說過千遍也不厭倦的話,雖然有一定邏輯支撐,但情理上估計還是很難讓普通民眾接受。
幾百萬是什麼概念?對一個已經領取百萬年薪的大官來說,肯定不多,銀行的存款早就不知道有多少個零了。對一個只領取幾千塊、甚至幾百塊月薪的人來說,這可是遙不可及的天文數字,你還說這不多?簡直討罵。
吳資政這番老調言論也意外勾起網民塵封了13年前的記憶。2005年,全國腎臟基金會(NKF)鍍金水龍頭一事鬧得沸沸揚揚,吳作棟夫人語出驚人說,時任NKF執行理事長杜萊的60萬元年薪,只不過「是一粒小花生米」(小數額),因為他管理的是一個數千萬新元捐款的慈善機構。
這「婦唱夫隨」引起反彈。60萬絕對不是「濕濕碎」,據媒體當時報道,吳夫人過後對她的談話感到後悔。現在吳作棟也事後澄清了談話。那麼,我們又回到那一個常青樹話題:部長薪水多高才不算低?

新加坡是一個以功績制度為基礎的精英主導的公務員體系國家。政府特別重視人才,認為內閣成員的素質高,責任重,應該給他們較高的報酬。同時,「小紅點」小國寡民,求才不易,政府還要面對來私人企業「挖牆角」的挑戰。所以,1994年政府向國會提交白皮書,建議部長和高級公務員的收入,應該與本地私企頂尖專業人士相比較,並跟私人企業界保持一致的進度。
以高薪養廉和吸引人才的做法在2011年大選期間引起爭議,人民行動黨在那次大選中慘失一個集選區,政府在大選後成立獨立委員會檢討部長薪金。
委員會提出把總理年薪減36%至220萬元,總統年薪減51%至154萬元,而初級部長的年薪標準比2010年減少37%至110萬元。政府後來也接受了這些建議。根據國會2012年通過的新標準,初級部長的年薪應採用收入最高的1000名新加坡公民的年薪中位數為基準,再打折40%。

去年,獨立委員會再次檢討現有部長薪金制度,並提出與市場走勢保持相近步伐,將初級部長(MR4級)的年薪上調9%,從原本的110萬元增至120萬元。不過,副總理張志賢今年初在國會上指出,政府現階段不打算落實委員會建議,繼續保持現有較低的部長薪金水平。
用大白話說,如果不是政府刻意凍結,部長的薪水原本應該更高的。我們需要超強百萬大腦起當部長,否則「給花生只能找來猴子」,找不到頂尖人才當部長,終究國家和民眾都要付出代價。
那麼,部長的薪金,多高才是高?這不僅僅是一道數學題,更是一個涉及觀感和角度的問題。
官民之間的想法差距可以這麼歸納:高得合理 VS 高得離譜。
因為站在不同的思想高度,高薪是「高得合理」 或是「高得離譜」,答案非常明顯。
政府高層從國家整體利益的高度思考,堅定認為百萬大腦是重要的將才,一定要用百萬去招攬,所以高薪是「高得合理」 。站在一個月薪微薄的普通民眾的角度去思考,幾千塊錢都在養父母、養岳父岳母,供房子,養孩子,你部長要用上100萬或50萬年薪來完成一個普通小市民幾千、幾萬塊完成的事,那你的高薪就是「高得離譜」。
只能說貧富之間,精英與草根之間,是兩個世界的人。我不懂你的圈子,你也不懂我的圈子。草根說,不要煩我,只要你百萬大腦把工作做好,不要整天來加價加稅,我就萬分感謝了。精英說,請相信我,那百萬薪水不是白拿的,都在努力幹活。

Screenshot_2018-08-07-08-31-55-900_com.android.chrome.png (95.46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 分鐘前 上傳
吳資政在最新帖文中說,薪水不是政府在找尋部長人選時的第一考量因素。品性、奮發精神、獻身精神、無私精神、實際才能、能幹與否,過往表現,這是七大主要考量因素,頭四項是決定性因素。
新加坡的領導班子特別是建國一代,基本上都讓人看到了他們確實具備那七大特質。
但我們年輕一代的部長,特別是第四代領導班子,是不是都具備上述特點?
這有待時間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