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的抗疫之路走來不易,卻充分體現全國人民戰勝危機的韌性和毅力。衛生部長王乙康說,我國的抗疫工作進展有目共睹,而人民對制度的信任和思維上的轉變是個中關鍵。
冠病疫情邁入第三年之際,《聯合早報》推出新書《戰疫勇士——新加坡之道》,記錄過去兩年的抗疫進程,向守護新加坡的前線人員致敬,並勾勒出我國政府在疫情不同階段的決策思路。
衛生部長王乙康昨天(1月28日)在新書發布會上致辭時說:「每個階段都是我們能夠回顧過去的一個機會,可以檢討經歷的一切,再重組我們的實力和資源,然後繼續做下去。」
談及從疫情學到的重要經驗,王乙康強調,比伸縮性更重要的是思維上的轉變。若按照原有的抗疫方法,遇到德爾塔毒株時就行不通了。
王乙康也說,抗疫需要靠全國人民的努力,若政府條例太複雜或強硬,人民可能不了解,或沒有呼吸空間,因此政府早前大刀闊斧地簡化醫療程序。「人民看得懂,就能儘自己的一分力。」
此外,有賴人民對制度以及彼此的高度信任,我國才可達到現在的高疫苗接種率。
過去數月,新加坡逐步過渡到與奧密克戎變種毒株共存,漫長的抗疫之路也進入新階段。王乙康指出,這一路走來不易。很多人因疫情痛失朋友或家人,許多餐飲和建築業者也受到巨大衝擊。
不過,冠病疫情也加速了推動數碼科技的應用和接受率以及各行業的數碼轉型,並體現了舉國上下戰勝危機的韌性和毅力。
王乙康說:「在逆境中,我們展現了一個團結一致、富有高度信任的社會。國人聽取醫療專家和政府的勸告,接種疫苗,並且遵守安全管理措施。政府也聽取人民的反饋,有個時期大刀闊斧地檢討醫療管理方案,採取了不搞『清零』,不宣布自由日的中庸之道。」
他也強調,國家儲備金成了新加坡此次抗疫的堅強後盾,讓政府通過及時的財政撥款,舒緩冠病對各行業的衝擊,尤其是幫助中小企業和人民解決燃眉之急,儘量保住工作。
「希望年輕的一代從危機中領悟『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道理,也明白我們這一代的新加坡人,也要為下一代的國人著想。」
國家傳染病中心主任梁玉心教授,以及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新發傳染病重點研究項目的王林發教授也在《冠病二周年:新加坡經驗談》座談會上與王乙康分享抗疫經驗和未來挑戰。這相信是三人首次同框的華語座談會。
梁玉心指出,變種毒株的特性可能完全不同,因此進行科研時不能固守成見,須保持開放和願意吸收的學習精神。
王林發也強調備戰意識的重要,他認為作為小國,新加坡可以把目標定得高一些,此後對疫苗和藥物的研發工作也能更有信心。
《戰疫勇士——新加坡之道》共204頁,售價25元(包括消費稅),2月起可在大眾書局、友聯書局、友誼書齋、紀伊國屋書店、海風書屋及卓爾書店購得。
《聯合早報》執行總編輯韓詠梅致辭時說:「新聞工作是歷史的第一個記錄,過去兩年早報記者團隊全面而深入地報道這場疫情,我們遇到的人,經歷的事,感受到的變化,我們都盡力把它們記錄在這本書中。這本書收錄了這一代新加坡人的集體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