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第13屆的學前華文教學研討會由推廣華文學習委員會和義安理工學院聯辦,今年以線上直播方式舉行,吸引超過1300名華文教師參加。

華文教學研討會
學前華文教學研討會今年以「S.T.E.A.M.教育中的華文教學」為主題,邀請海內外學前教育工作者分享應用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簡稱STEAM)教育的心得。
幼兒天生有好奇心,融合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等技能的綜合教育可發展他們的邏輯思考與創新思維。
教育部兼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政務部長、推廣華文學習委員會主席孫雪玲7月10日為研討會開幕致辭時說,學前階段的STEAM教育旨在幫助幼兒整合跨領域的知識,發展他們的邏輯思考和創新思維。

三到六歲的幼兒對周圍的一切有天生好奇心,STEAM教育非常切合這個特點。教師應該順勢引導,培養幼兒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鍛鍊他們的綜合應用能力。
活動結束前,孫雪玲與推廣華文學習委員會學前組組長謝曜全為故事教具製作比賽的得獎教師頒獎。主辦方今年共收到近300份作品。
推廣華文學習委員會從2018年起,每年舉辦這項比賽,旨在推動教師開發富有創意的故事教具和教學法,激發學生聽故事和講故事的興趣。
今年,委員會也出版《創意教具說故事》,收錄過去幾年入圍決選的作品,並附上教學建議供教師參考。接下來,教師可通過國家圖書館的應用Libby免費借閱《創意教具說故事》。
教具製作比賽冠軍
活動結束前,孫雪玲與推廣華文學習委員會學前組組長謝曜全為故事教具製作比賽的得獎教師頒獎。
今年的比賽冠軍是華文教師謝瑩瑩,這名前設計師去年與團隊也在比賽中得到肯定,獲頒季軍。
謝瑩瑩(38歲)在職總優兒學府位於榜鵝通道第2座的幼樂園(嬰幼兒教育中心)教學,學生在四歲及以下,因此她特別注重按孩子的年齡段設計教材。

以自己原創的繪本《粉紅之門》為題材,利用環保材料製作可旋轉的「故事舞台」,花心思設計每道門後的布景,謝瑩瑩希望以生動的方式為孩童講故事。地上擺放的鑰匙可相應「開啟」不同顏色的門,讓幼兒認識顏色的概念。
她花了近兩個月製作教具,精心設計每道門的布景,帶領孩子走進繪本的世界。
「兩歲的幼童喜歡觸摸,喜歡鮮艷的事物,每道門後有立體的布景,以及能開關的燈光效果,可引起他們的興趣。每道門有不同顏色,可進行顏色配對的活動,讓孩子在操作中學習。四歲孩童則喜歡與同學分享、模仿老師,可以讓他們說故事,練習口語。」
新加坡雙語教育
眾所周知,新加坡實行的是雙語教育,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同時也是一個移民國家,雖然新加坡官方語言是英語,但是為了加深孩子的民族認同感,凡是主要的公共場所,除英語外都備有各民族的語言與文字。

電視和電台也是如此,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頻道和波段,這就為在這種環境下出生、成長的孩子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語言學習的條件。
當新加坡社會風氣整體過度崇尚西方文化時,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開始推行以「儒家運動」和「共同價值」為代表的華語運動。李氏家族做出的最深遠影響,是讓新加坡人從一開始的候鳥心態,到後來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某種程度上,新加坡人的認同感就來源於這種對多元種族和文化的開放包容。新加坡政府在孩子學習華文,增強民族認同感的道路上在不斷努力。
在新加坡,華文老師一般會採用以下方法來培養孩子們口語表達的能力:
0 1 鼓勵不同回應方式
新加坡的教師們會尊重和接納孩子不同的回應方式,鼓勵沒有華文基礎的孩子用表情、動作或短語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0 2 創造與他人交流的機會
教師會經常與孩子們進行交談,話題一般是他們感興趣或與他們生活相關的事。教師也鼓勵孩子們回家後和家人、身邊熟悉的人多用華語交談。
0 3 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
教師為孩子們創造自由表達的機會,引導他們體驗用華文表達的樂趣。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孩子用自己準備的一張和家人吃飯的照片或圖畫,分享與家人一同用餐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