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生部長王乙康前天在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記者會上說,為應付社區病例的增加,當局已為冠病患者增設醫院床位,從原本的1000個左右增加到約1600個。不過,這也導致一些正常的醫療服務受到影響。
隨著確診病例不斷攀升,我國各醫療設施將增加床位,讓患者按照症狀,到不同的醫療設施接受治療。
根據衛生部的文告,對於完成疫苗接種、年齡介於12歲至69歲並符合條件的確診患者來說,居家康復(前稱居家休養)是最適合的護理模式。
兩歲至11歲確診孩童 若適合也能居家康復
兩歲至11歲的確診孩童在經過醫院的評估後,若適合也能居家康復。
為更好地利用醫院的設施和床位,並確保冠病患者和其他病患能獲得良好的照顧,那些病情穩定但需要密切監督的確診病患,將被送往其他社區設施。患有共存病症、染上重症風險高但只出現輕微症狀或無症狀的患者,會被送到社區治療設施(Community Treatment Facility)。
社區治療設施將和醫院緊密合作制定相關程序,在必要的時候,將患者從設施送往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治療。
衛生部長王乙康昨天(9月24日)在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記者會上說,為應付社區病例的增加,當局已為冠病患者增設醫院床位,從原本的1000個左右增加到約1600個。不過,這也導致一些正常的醫療服務受到影響。
除了提升醫院應付冠病患者的能力以外,當局也從昨天起暫停讓訪客到醫院探病,直到下個月23日,從而減少病房暴發大型感染群的風險。
王乙康說,社區護理設施的床位也將在這個星期,從目前的約3600個增加至4500個左右。
位於淡濱尼的首個社區治療設施在星期四正式投入運作,該設施目前共有約300個床位。王乙康說,在下來幾個星期,衛生部還會在樟宜博覽中心設立約700個床位,同時在盛港綜合醫院增設約200個床位。
「我們目前也在徵求私人醫院以及新加坡武裝部隊的援助,來協助這些社區治療設施的運作。」
社區治療設施床位增加 入院治療者料減少一成
衛生部醫藥服務總監麥錫威副教授也在記者會上說,目前醫院的床位仍足以應付當前的需求。「我們也在緊密監督本地的情況,並和醫院合作,以便在必要的時候增添加護病房的床位。」
自推出居家康復計劃以來,我國有約四成的冠病患者居家康復、約15%到20%在醫院接受治療,其餘的病患則在社區護理設施。麥錫威說,隨著社區治療設施床位的增加,將可接收更多患者,到時需要入院接受治療的冠病患者預計能減少到一成左右。
他也說,當局希望能為患者提供恰當的醫療照顧,更多確診患者無需到醫院接受治療,能夠安全地居家康復,這將能保護醫院的資源,以確保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能夠得到妥善的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