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訊)大巴窯東夜間蔬菜批發市場走入歷史,三個攤販堅守到最後,其中有人感性地說:「我一定要見證這一刻!」
在位於大巴窯工業園前的馬路經營了40多載夜市賣蔬菜的10名攤販,今年2月接獲通知,規定他們最遲須在8月19日前結束營業。
前日是批發市場營業的最後一日,多數攤販已提早搬離,但仍有三名攤販堅守到最後一刻。

仍有三名攤販堅守到最後一刻。(受訪者提供)
《新明日報》報導,在此40餘年的施建春(63歲)。他受訪時透露,他最初在蔡厝港擁有菜園,售賣的是自己種植的蔬菜,去年政府回收土地,菜園夷為平地,他便開始跟新國另一家菜園拿貨。
望著較為冷清的街道,施建春昨日內心一片唏噓地說,以前高峰期有50多攤販,昨日只有三個,其中兩家售賣來自馬來西亞的蔬菜。
施建春指出,食品局人員晚上11時抵達現場,協助批發中心結束營業,而他們在午夜12時正式結業,只允許早前訂購的顧客前來取貨。
「我的菜有20%是賣給附近居民,不少人來跟我們說好可惜。」
曲終人散,這些攤販日後將何去何從?施建春透露,他還是會繼續為老顧客送貨,從菜園把包裝好的菜送往各個巴剎,但不會在攤位售賣。
他解釋,巴西班讓批發中心離菜園和家太遠,目前轉為送貨員,所幸送貨的費用都由菜園承擔。
一條喧鬧的路止於前日,往日成天聚集的攤販也各奔東西。施建春遺憾說,如今大家忙於生計,
也沒有以往聊天的閒情,感情難免也會淡去,令他感慨:一切都已走入歷史。
轉戰巴西班讓蔬果批發中心攤販:成本上漲吃不消
有攤販轉戰巴西班讓蔬果批發中心,但成本上漲令人吃不消。
擁有批發市場最大攤位的王友成和兒子王財明早在7月2日離開,隔日搬入巴西班讓的攤位繼續營業。

攤販和顧客在最後一夜合照留影。(受訪者提供)
王友成說,位置在批發中心尾端,因此不容易吸引新顧客,他們也持續為常客提供送貨服務,但無奈租金、車油費、人力等成本隨之增加,大嘆生意難以經營。
與他們一同搬入巴西班讓批發中心的還有曾金鋒(66歲),他透露以前相熟的攤販共有四個搬來巴西班讓,偶爾碰面也會聊天。
他指出,兩個地方營業差距不大,只是如今攤位較小,但主要還是包裝蔬菜後送給顧客,如今營業逾一個月,他說最初會想念那條街,但也慢慢習慣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