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加坡的骨痛熱在裕廊西第91和92街爆發,60起病例,3人死亡。加上第一季度的1個死亡案例,2018年至今已死亡4人,這相比2017年零死亡數量,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視。
裕廊西死亡案例:
1.一名68歲的婦女,4月13日在海外去世。
2.一名41歲男子,4月29日被送到醫院救治,5月3號去世。
3.一名68歲的婦女,5月1日送往醫院後病情惡化,5月3日去世。
這三人都是新加坡人,而且都是裕廊西第91和92街的居民。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和衛生局將這塊地區標為骨痛熱高危區域。
(來源:國家環境局)
病例主要集中在裕廊西91街(大牌933號,940號,943號,945號,946號,947號,948號,949號,950號,952號)和92街(大牌920號,928號)。
(國家環境局公布各個組屋報告的病患人數)
從4月3日接到報告開始,國家環境局派出了80名官員對該地區進行地毯式搜索。一個月的時間,發現了117個骨痛熱傳播源–伊蚊的繁殖地。
其中82個在住宅區里發現,都是人們日常會忽視的死角,例如花盆底,噴泉等等,其中有些地方的幼蟲數量高達200隻。
另外,以下兩個地區也因為骨痛熱病例超過10起,被國家環境局定為高危區域。
就病例數量來看,近兩年是在下降的。今年第一季度一共發現了599起骨痛熱病例,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7%。
2014到2018年,骨痛熱病例數:
(來源:國家環境局)
感染人數降低的一個原因是大家經歷了前年茲卡疫情,對日常防蚊更加重視。
而且在2013年到2015年之間,骨痛熱一型和二型病毒曾在新加坡流行,患者人數每年過萬。但那之後,本地人群對病毒也產生抗體。
政府也是不遺餘力宣傳骨痛熱的危害,並且定期滅蚊,嚴格監測疫情。
甚至還想出了奇葩招數,使用「生化武器」——帶有細菌的雄性伊蚊。這種雄伊蚊和母伊蚊交配後,產下的卵不會孵化小蚊子,可以減少伊蚊的產生。
(2016年10月18日,在布萊德嶺住宅區,投放了3千隻帶菌雄性伊蚊!)
2016年新加坡政府也批准使用世界首個骨痛熱疫苗,並且對注射提供了指導。
1.適用年齡段:12歲-45歲;其他年齡段的人需遵醫囑注射。
2.注射方法:政府醫院和綜合診療所一般都會提供這個疫苗,注射者需要一年內接受三劑注射。
3.效果:對第一和第二型病毒的防禦能力相對較低(本地最普遍感染類型),疫苗對那些曾經被感染的人更有效。
4.風險:9歲至11歲孩童在注射疫苗後,面對更高的入院風險,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病情。還有,若是不曾感染過骨痛熱症的人注射這個疫苗,被感染時也可能出現更嚴重的病情。
5.醫保:不能使用保健儲蓄支付注射費用,政府也不提供注射的津貼。
但裕廊西的死亡案例告訴我們,對待骨痛熱一定不能掉以輕心。
如果發現了以下病症,一定要及時就醫:
國家環境局也教給大家「滅蚊5步驟」。
1.經常更換花瓶的水;
2.清除花盤積水;
3.將水桶等裝水容器倒放;
4.鬆開變硬的泥土;
5.每個月疏通阻塞屋頂檐槽,加入BTI殺蚊藥
如果發現有伊蚊滋生,也要及時和環境局聯繫,以免爆發疫情。環境局電話:1800-225 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