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5日訊)選舉局前天下午發文告宣布選區範圍檢討委員會已經成立,標誌著下屆大選的前奏響起。根據過往選區範圍檢討委員會一般在兩個月到四個月內提交檢討報告的時期來推算,全國大選最早可在今年10月舉行。不過,據坊間和學者推測,明年3月中至4月中才是大選的熱門窗口。
《聯合晚報》記者昨午走訪組屋區咖啡店,有退休人士指,3月23日有可能是大選的好日子。
這名林姓退休者說:「這一天是學校假期結束後的第一天,也是當年建國總理李光耀逝世的日子,執政黨有可能會選在這一天大選。」
另一名李姓年長者也說,明年農曆新年很早,財政預算案可能會提早公布,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到時候可以派出很多紅包,「這時候趁熱打鐵舉行大選正合適。」
對此,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律系副教授陳慶文指出,「李光耀效應」在2015年大選中相當顯著,但現在已經過了好幾年,未必會對大選結果會有那麼明顯的影響。
他也說:「接下來兩三年第四代領導班子就要接棒,這個時候還來仰仗第一代領導人的光環,將不能啟發選民的信心。」
新加坡管理學院全球教育兼職講師陳添金博士也認為,建國總理的逝世紀念日固然能夠勾起一些選民的懷舊情緒,但是有些人可能覺得將大選和忌日掛鉤並不恰當。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比維爾星(Bilveer Singh)則說,選擇在這個日期大選可能會讓人聯想到歐思禮路38號故居爭議,這未必對執政黨有力。
他也認為選舉的各項準備已經就緒,如今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看總理想打什麼牌」。
選區範圍檢討委員會上月成立。這也是選舉局首次正式宣布委員會成立的消息,該委員會的職責是檢討現有選區範圍,並考量上次選區劃分以來,每個選區因人口遷移和住宅發展所導致的選民人數變化,就集選區和單選區的數目和範圍提出建議。
委員會也接到指示,進一步縮小集選區的平均規模,並確保單選區數目比現有的13個來得多。
根據過去經驗,選區範圍檢討委員會一般會在二到四個月內提交檢討報告,之後國會隨時就可以解散,因此大選可能最早今年10月就舉行,最晚則可能是明年5月。
考慮到全國考試、農曆新年、財政預算案和部門開支辯論以及馬來同胞的齋戒月,坊間和學者推測,明年3月中至4月中是大選的熱門窗口。
翻開新加坡選舉歷史,國會解散日期可以是選區劃分報告公布隔天(2001年)或者10個月後(1972年),陳潔敏想要成為2020年大選「首投族」的心愿,或許還是有機會實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