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稱得上世界級石化園區,那麼新加坡裕廊、荷蘭鹿特丹、美國休斯敦算是佼佼者!
新加坡裕廊工業區:
規劃和環保打造「花園工業鎮」,成立研發機構鼓勵科技創新
新加坡裕廊工業區是亞洲最早成立的開發區之一,助力新加坡實現了快速工業化,也成為了亞洲乃至全球園區典範。其經營管理者——裕廊集團更是當之無愧地成為了亞洲首屈一指的「工業園區孵化器」。50年前,裕廊還是一片荒蕪之地,大部分為沼澤與丘陵,但如今,它已發展成為世界著名的「花園工業鎮」。只占用不到全國十分之一的國土面積,裕廊工業園貢獻了新加坡超過20%的GDP,吸收了全國1/3以上的勞動人口,堪稱工業園區發展典範。

裕廊化工島是新加坡政府在本島南部的7個小群島中,用填海方式連接而成的人工島嶼,位於新加坡西南海濱,距市區約10公里,總面積32平方公里。目前,裕廊島已逐漸建成綠地蔥鬱,天藍水清,鳥語花香的專業化工園區,形成了完整的石油和化學工業體系,有超過一百家全球大型石油、石化和特種化工企業在裕廊工業區設有工廠,包括殼牌、埃克森美孚、杜邦、巴斯夫等諸多世界級石油化工巨頭企業,產業涵蓋煉油、化工、倉儲、物流等石化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成為了新加坡最大的現代化工業基地,也是全球第三大石油煉製中心和全球十大乙烯生產中心之一。
裕廊島的化工品種眾多,有石腦油、乙二醇、乙烯、丙烯和碳四化合物等衍生物;擁有數家生產船舶塗料、香味劑、芳香劑和潤滑油的世界級生產商;還有電子化學品、塑料添加劑、消費護理品和特種中間體。
裕廊工業區的成功建立使新加坡實現了快速工業化,並且形成了一整套的現代化經濟管理經驗,形成裕廊模式,強力推動了新加坡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並為其他工業園區發展提供了可參考的經驗借鑑。
值得一提的是,規劃方一開始就有計劃地保留了10%土地作為公園和風景區建設,現在已建成10多個公園,包括世界著名的飛禽公園、中國式公園、森林公園等。裕廊島因此成為風光別致的工業區兼旅遊區,被稱為「花園工業鎮」。裕廊島上建立了完善的環保體系,其中包括陸海空三位一體監控。裕廊島在詳細審核工業用地申請時,要求工廠只能在工業用地內,推行無污染科技:儘量減少使用化學藥品及產生廢料等。同時,裕廊島要求工廠必須裝備環保設施,確保所排放的廢氣與廢水能符合標準,確保所產生的廢棄物能安全處理;工業廢水在排放前必須經過處理,以符合排放標準;儲存油類和化學藥品的儲存庫必須有防漏堤。為了,加強安防,該島實行封閉式管理,園區設有3個消防局。
裕廊工業區通過優化軟、硬體基礎,打造良好投資環境,面向全球招商,通過產城融合、基礎建設一系列措施,有效解決了區域內員工的住房安家,為工業區吸引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工業區重視入區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由新加坡政府主導,建立了多個產業研發機構,通過企業、科研機構、高校三者相互合作,產學研相結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使工業區緊跟世界產業發展趨勢。
此外,工業區緊緊抓住各階段的發展機遇,通過轉方式、調結構,使產業從初期的傳統加工業,逐步轉向發展電子、通訊、生物醫藥等高科技產業。
荷蘭鹿特丹:
完整產業鏈,精細環保管理
荷蘭鹿特丹港被譽為歐洲門戶,是世界第九大港(2015年排名),致力於成為「全球物流中心」和「歐洲產業集聚區」。港口全長42公里,總面積為126.06平方千米,其中工業用地面積為59.86平方千米。鹿特丹港整體可劃分為前端承載歐洲乃至全球貨物進出的港口區,以及依託8大主要港區帶動腹地所發展而來臨港工業區。

較早前數據顯示,鹿特丹臨港工業區工業中的石油化工產業增加值占比達65%,集聚了5家煉油企業,6家生物質企業,45家化工企業。在上游,集聚了殼牌、埃克森美孚、BP、科威特石油、道達爾等5家世界級大型煉油廠;在下游化學品領域,主要有朗盛、阿科瑪、瀚森、阿克蘇諾貝爾、帝斯曼、亨斯邁、萊昂德爾巴塞爾、贏創等多家跨國化工公司,產品覆蓋無機化學品、有機中間體、聚合物、精細與專用化學品、化工新材料等幾乎所有化工領域。
鹿特丹臨港工業區石化產業現已形成了從原油煉製到化工新材料、專用化學品完整的產業鏈,烯烴產業鏈、芳烴產業鏈、聚氨酯產業鏈、聚酯產業鏈以及氯產業鏈優勢突出,集聚了全球化工領域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企業,如埃克森美孚、英國BP、日本信越、阿克蘇諾貝爾、阿科瑪等企業。在石化製造業不斷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服務業態對於製造業的支撐,其在危險品運輸、第三方物流服務、檢驗檢測以及研究與開發等細分領域優勢十分突出。
在創新方面,荷蘭鹿特丹港港務局與鹿特丹市政府牽頭,聯動鹿特丹發展署、鹿特丹公共信息服務中心、以及鹿特丹物流聯盟,以及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務機構等單位,搭建了從「想法-驗證-孵化-加速-產業化」等全鏈條式創新創業生態圈。
鹿特丹港的港口長期戰略規劃《鹿特丹2030》提出,到2030年將鹿特丹打造成為歐洲產業集聚區,石化產業作為臨港工業區占據主導地位的產業,鹿特丹港將依託原有石化產業集群基礎,強化與外部合作,推動其成為歐洲產業集聚區。與荷蘭穆爾代克、法拉盛、泰爾納增等城市圍繞石化產業創新、物流供應鏈以及管線等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開展合作。同時,依託「萊茵河-多瑙河沿岸的LNG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和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港圍繞LNG基礎設施、物流運輸等方面開展石化產業合作。
精細環保方面的做法值得關注!根據鹿特丹城市群環保局研究發現,鹿特丹港的VOCs排放主要分為點源排放和無組織排放。根據當地法律要求,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排放,企業必須在最早設計階段就要開始考慮它們會產生的影響。企業如果想要拿到環境許可證,就必須向鹿特丹城市群環保局展示出其採用了歐盟最佳技術參考文件里給出的歐盟最佳可行技術(BAT)。為了確保監測數據的質量,企業則必須使用國家規定的技術方法開展監測,而政府則會進行監測、檢查和抽查。如果出現意外的排放,企業必須能夠在15分鐘內通知環保應急中心,以便於了解事故信息,第一時間採取干預。應急中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監控網絡發現排放超標,監控系統會自動通知應急中心,應急中心將會搜索查找排放源。居民也可以向應急中心投訴。目前應急中心還使用了電子鼻系統來尋找污染源頭。
鹿特丹港應用的VOCs監測技術主要有SOF(紅外掩日通量),DIAL(差分吸收雷射雷達)和IR(紅外)攝像頭。
美國休斯敦石化產業集群:
做大全產業能級和城市能級,擴展到全球
美國休斯敦市創立於1836年,是美國南部第一大城市、全美第四大城市,位於德克薩斯州東南的墨西哥灣畔,是全球重要的海港之一,被譽為「世界石油之都」、「世界能源之都」!
休斯敦石化產業的發展起步於1901年斯賓德爾托普的石油大發現,歷經興起、發展、蓬勃等發展階段,到20世紀70年代,整體步入衰退階段。但由於及早規劃了城市發展方向,部署轉型發展戰略策略,並通過加大單一性產業結構調整,有效扭轉了城市經濟衰退。由原來單一石油資源城市,現已發展為城市功能完善的綜合性大城市,成為美國著名的航天中心和醫療中心、西南部商品零售中心、石油天然氣以及化學與金屬製品的最大集中地。

主要經驗有:
一是通過技術創新帶動石油勘探、開採、煉化產業等原有石油產業鏈(即石化產業上游環節)整體效率提升,提高產品附加值。二是向下延伸價值鏈,大力發展基本化工原料、有機化工原料以及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等石化產業中下游環節。據統計,休斯敦及周邊地區的煉油能力占據全美煉油能力的30%、乙烯占70%、人造橡膠占50%以上、基本石油化學品占60%。
二是,大力發展面向石化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的現代服務業。休斯敦以石化製造業、高科技產業為基礎,重點發展與石化產業及高科技產業相配套的服務業,形成「製造業+服務業」雙輪驅動格局,由此帶頭為其配套和服務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例如,德勒斯登銀行、巴克萊國際銀行、香港銀行集團等世界著名銀行到該市開辦分支機構,休斯敦成為美國第四大金融中心之一。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增強了城市的服務功能,帶動了大量就業。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以來,休斯敦在第三產業就業人員達到80%,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總產值50%以上。

第三就是做大全產業能級,服務並擴展到全球!隨著美國30家最大的能源公司中,有29家在休斯敦設立總部或分公司,使休斯敦成為世界能源技術、商務信息、商務活動最集中的城市,形成了向全球石油業輻射、賺取行業高端利潤的態勢。休斯敦石油石化企業通過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和資金獲得股份,在世界各地設立分支機構,實行全球開放式的能源戰略,從而利用所在國的原料優勢和廉價勞動力,實現跨國經營。
休斯敦還擁有以理科和工程科為優勢的萊斯大學,以及以自然科學和工程為優勢的休斯敦大學、南德州大學和聖托馬斯大學等,為石化產業發展提供了紮實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發等科技成果。

來源: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