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8日訊)新加坡可能出現冠病確證病患二度染疫,專家表示感染冠病後不意味著終身免疫,病患康復後仍須保持安全措施和個人衛生習慣,才能避免再次感染。
《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衛生部昨日宣布,一名28歲孟加拉籍客工可能是新加坡出現的首起二度染疫的冠病病例。他在去年4月12日首次確診染疫,不久後就康復,在去年6月以後每一次進行病毒檢測結果都呈陰性,但1月25日的檢測結果卻呈陽性。
對此,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教授指出,康復病患起初雖然有抗體,能避免二次染病,但是一般上抗體反應會在三個月後逐漸減弱。
他說:「之前在韓國、香港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二次感染報告,大多都是在病患第一次染病的三個月後發生,當抗體水平下降,患者就有可能再次感染。」
他指出,學界目前還在進行更多的研究,包括確定二次染疫病情是否會更嚴重。他強調,病患康復後不一定終身免疫,仍須遵守戴口罩和勤洗手等安全措施。
亞歷山大醫院傳染病科兼慢性疾病科助理顧問醫生孫錦則說:「二次染疫是非常罕見的,然而所有病毒都會自然變種,目前在新加坡流傳的病毒株,可能與去年疫情巔峰時期的不同,也可能是二次染疫的原因。目前的安全措施,也能用以避免二次染疫。」
伊莉莎白諾維娜醫院傳染病專科醫生梁浩楠也指出,無論是康復病患,或是已經接種疫苗後的公眾,抗體都有可能下降,或須再次接種疫苗來避免感染病毒。
他說:「目前還不清楚人體需要多少抗體才能降低染病的風險,不同的疫苗生產商也還未確定注射疫苗後抗體標準,接下來必須做的就是確定這個標準。」
英格蘭公共衛生部門(PHE)在去年6月18日至11月9日疫情高峰期進行的調查則顯示,6614名康復病患中,出現44起二度染疫,兩次染疫平均相隔約160天。這項調查也發現,二次染病的風險比初次染病的風險減少83%。
來源: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