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尾獅是新加坡的國家象徵,也是濱海灣的標誌性景點。每天都有無數的遊客和本地人來到這裡,欣賞魚尾獅吐水的壯觀景象,和它合影留念。
不過,如果你最近想去拍魚尾獅的照片,可得留意了!魚尾獅將從下周一(25日)開始進行為期11周的修復工作,雕像這段期間將被圍起來。

圖源:iStock
新加坡旅遊局前天(22日)宣布,魚尾獅公園主要的魚尾獅雕像將進行修復直到12月13日,這次的修復工作包括修補雕像的裂縫以及清理,會比平常的維護工作更為廣泛,所以為期超過兩個月,歡迎公眾跟同一地點的小魚尾獅雕像合照。
魚尾獅雕像曾在今年7月27日至28日進行了一輪維護工作。魚尾獅雕像當時被發現有裂縫,隨後進行了修補。旅遊局表示,修復工作是為了這個地標的長遠保存。
那麼,為什麼魚尾獅需要修復呢?它又有什麼故事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魚獅尾的由來
它是梵文Singapura演變而來的,Singapura的意思是 獅城。
傳說中,聖尼羅烏達瑪的王子在這裡看到了一隻神奇的動物,他以為是獅子,就把這裡命名為「獅城」。
後來,人們發現那隻動物其實是一種叫做「馬來亞水豚」的動物。它長得像老虎,但有著魚尾巴。於是,人們就把它稱為「魚尾獅」,並把它作為新加坡的象徵。
魚尾獅的誕生
這件藝術作品凝注了多少藝術家的心血結晶,1964年,由時任范克里夫水族館館長布侖納先生所設計了魚尾獅,新加坡旅遊局在1966年把魚尾獅註冊為它的商標,並於1971年委託著名雕塑家林浪新塑造成一座雕塑。
當年,林浪新在新加坡河口一角,日以繼夜,就地雕塑,在風吹日曬雨淋下,他全情投入,甚至廢寢忘食。他的八個子女有時還得輪流給他送飯,或一家大小聯手幫忙工作,在布侖納設計圖的基礎上,經過一番藝術加工和再創造終於完工。
該塑像高8.6米,重70噸,魚尾獅的頭部設計成了一個威武而溫和的獅子頭,身體則是一個優雅而靈動的魚身,他還給魚尾獅加上了一個噴水口,讓它能夠向前方噴出高達30米的水柱。
魚尾獅塑像的魚尾造型,浮泳於層層海浪間,既代表新加坡從漁港變成商港的特性,同時也象徵著當年飄洋過海,南來謀生求存的祖祖輩輩們。
魚尾獅的歷程
魚尾獅雕像於1972年9月15日正式揭幕,當時,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親自出席了揭幕儀式,他在致詞時表示,希望魚尾獅能成為新加坡的象徵,就如艾菲爾塔是巴黎的象徵一樣。
為了紀念這項盛事,李總理制定了一塊銅匾,銅匾上刻有獻詞:「魚尾獅是新加坡迎賓好客的象徵」,李光耀也希望魚尾獅能和哥本哈根的美人魚銅像一樣,成為聞名遐邇的標誌。
一言九鼎,隨後這數十年里,魚尾獅成功打造出新加坡的國際形象。隨著旅遊局雄心萬丈的促銷策略,新加坡作為一個旅遊勝地的知名度也打響起來,魚尾獅塑像更成為吸引外來遊客拍攝「到此一游」照片的最佳鏡頭。

圖源:iStock
魚尾獅雕像經歷了多次的搬遷和修復。它最初的位置是在濱海灣的濱海大道,後來因為建設濱海藝術中心而搬到了現在的位置,它也曾經在1998年和2019年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修復工作。
這次的修復工作是為了魚尾獅雕像的長遠保存。旅遊局表示,這次的修復工作包括修補雕像的裂縫以及清理,會比平常的維護工作更為廣泛,所以為期超過兩個月。
魚尾獅的意義
魚尾獅雕像由於具有顯著的表征性,這個原屬商用性質的標誌,因而從旅遊的層次,逐漸擴大,提升至無所不在的各個領域和層面,甚至最終被圖騰化和神聖化起來。
魚尾獅雕像是新加坡人共同的記憶和情感,它見證了新加坡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的歷程,也反映了新加坡人不斷追求卓越和幸福的心愿。
魚尾獅雕像雖然要「放假」11周,但它並不會消失,它只是暫時隱藏在圍欄後面,等待著重新煥發光彩。我們期待著魚尾獅雕像在12月13日重新亮相,繼續為新加坡增添風采,為遊客帶來歡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