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新加坡工作準證新調整與EP 申請十年變革盤點!

2025年03月16日   •   1368次閱讀

近期,新加坡人力資源部對多類工作準證政策進行了調整,涵蓋頂級專才准證(ONE Pass)、就業准證(Employment Pass,EP)、S准證(S Pass)及工作準證(Work Permit,WP)。此次調整涉及WP准證的適度放寬、EP申請條件的進一步收緊(尤其是金融行業的高薪門檻調整),以及S准證相關要求的更新等。

政策變動旨在優化外籍勞動力管理體系,提升企業在人力資源配置上的靈活性,以更好地支持產業升級與經濟發展。本文將深入解析這些政策變化,並回顧過去十年EP申請條件的關鍵調整,以幫助申請者更清晰地理解新政趨勢,為未來規劃提供參考。

1. 工作準證政策的最新調整

根據新加坡人力資源部的最新政策,外籍雇員准證的管理將迎來多項重要變化,涵蓋頂級專才准證(ONE Pass)、就業准證(EP)、S准證(S Pass)以及工作準證(WP)。這些調整旨在吸引頂級人才,同時確保本地勞動力的競爭力。

頂級專才准證(ONE Pass)

2024年,新加坡發出3000張頂級專才准證,繼續吸引全球頂級人才到本地紮根。這一政策旨在通過提供更靈活的就業和居留條件,吸引高技能、高收入的專業人士。

就業准證(Employment Pass)

2025年1月1日起,金融行業新申請者的月薪門檻將調高至6200新元,其他行業則為5600新元。更新准證者從2026年1月1日起,收入也須達到這一門檻。

S准證(S Pass)

2025年9月1日起,金融行業新申請者的收入門檻將調高至3800新元,其他行業為3300新元。更新准證者從2026年1月1日起,收入也須達到這一門檻。此外,第一層與第二層外勞稅將劃一為650新元。

工作準證(Work Permit)

2025年7月1日起,取消WP持有者的最長僱傭期限,允許他們工作至63歲,但新申請者年齡不能超過61歲。這一政策旨在幫助企業留住經驗豐富的工人。

2025年6月1日起,擴大「非傳統來源」名單,允許僱主聘用來自不丹、柬埔寨和寮國的員工。

2025年9月1日起,來自「非傳統來源」的客工可以從事廚師、重型車輛駕駛員和製造業操作員等職位。

其他政策

2025年5月1日起,延長經濟戰略人力計劃(M-SEP)支援期至三年,派員工到海外工作或參與領袖培訓計劃的企業,可聘請更多S准證和工作準證雇員。

2. 新加坡EP申請條件歷年變化回顧

在了解最新的政策調整後,本文將系統回顧過去十年新加坡就業准證(EP)申請條件的關鍵變化。這些調整體現了新加坡政府在外籍人才引進方面的精細化管理和戰略導向,特別是在疫情後,EP申請門檻的顯著提升,進一步凸顯了政府對高質量外籍人才的篩選標準。

2014年:首次引入公平考量框架

2014年1月1日,EP的月薪要求從3000新幣調高至3300新幣。

2014年3月1日,取消EP原有P1/P2/Q1的區別,改為以薪水區分申請家屬證件的資格。

2014年3月1日,推出公平考量框架,要求僱傭超過25人的公司在申請EP前,必須在職業庫中刊登至少14天的招聘廣告,吸引新加坡籍求職者,除非職位的固定薪資超過12000新幣。

2017年:薪資門檻再次上調

2017年1月1日,EP月薪要求從3300新幣調高至3600新幣。

2018年:公平考量框架調整

2018年7月1日,公平考量框架政策調整至擁有10名以上員工的企業,除非職位固定薪資超過15000新幣,否則也會受到該政策的影響。

2020年:疫情後的多次調整

2020年1月1日,EP月薪要求從3600新幣調高至3900新幣。

2020年9月1日,EP月薪要求從3900新幣調高至4500新幣。金融行業從2020年12月起,進一步調高至5000新幣。(首次針對特定行業外籍員工設定最低薪資)

2022年:薪資門檻繼續上調

2022年9月1日,EP月薪要求從4500新幣調高至5000新幣。金融行業調高至5500新幣。最低資格薪水會隨著年齡逐漸增加。

2023年:引入COMPASS評分系統

從2023年9月1日起,EP申請人需要成功通過兩個階段的資格評估才有資格獲得EP。除了滿足EP薪水要求外,EP申請人還必須在工作準證補充評分系統 (COMPASS)中獲得至少40分。COMPASS框架包含四個基本標準:工資水平、學歷背景、企業僱傭員工國籍占比、支持本地就業能力

2024年9月1日起,所有EP續簽將受到COMPASS框架的規定。

圖1:COMPASS評分框架

達到下列條件之一,即可免除COMPASS評定:

候選人的最低固定月薪為22,500新元。

作為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或新加坡作為簽署方參與的相關自由貿易協定下的跨國公司員工調派的海外申請人。

暫時占據職位,工作期限為一個月或更短的候選人。

2025年:薪資門檻再次上調

2025年1月1日,EP月薪最低要求將從5000新幣調高至5600新幣,金融行業調高至6200新幣。

3. 新加坡EP最低薪資調整總結

從時間軸回顧可以看出,從2014年至2025年,新加坡EP的最低薪資要求經歷了多次調整,尤其是疫情後,調整頻率和幅度顯著上升。對此本文對歷年調整進行總結如下(所列最低薪資是針對23歲及以下EP申請者的薪資,隨年齡增長最低薪資逐漸升高):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疫情前人力資源部對EP薪資要求調整次數少、間隔長、調整幅度小。2014年起至疫情前,人力資源部對EP最低薪資每三年有一次調整,每次上調均為300新幣,每年平均上漲100新幣。

疫情後,人力資源部對EP薪資要求的調整頻率和幅度顯著上升,2020年新加坡人力資源部對EP最低薪資一共進行了3次調整,除金融行業外其餘行業最低薪資共計上漲900新幣,一年共計漲幅25%;金融行業最低薪資共計上漲1400新幣,一年共計漲幅38.89%。

在此之後不到3年時間,新加坡人力資源部再次將最低薪資上調500新幣,相比疫情前每次上調300新幣而言依舊是大幅調整, 2025年1月1日,最低薪資再上調600新幣(金融行業700新幣)。總體來看,2020年至2025年年均上調最低薪資380新幣(金融行業年均520新幣),相對疫情前年均上調100新幣翻了3.8倍。

EP 政策收緊看似提高了門檻,但對符合條件的外國人而言,實則是 「優質人才」 的認證標籤,既能享受職場競爭優勢,又能獲得政策便利與長期發展機遇。關鍵在於提前規劃薪資、學歷及僱主策略,主動適應政策變化。

4. 總結

過去十年,新加坡政府在外籍雇員政策上的調整呈現出明顯的雙重趨勢:一方面,WP工作準證的放寬增強了企業僱傭熟練工人的靈活性,另一方面,EP就業准證的申請條件則日益嚴格,提高了外籍專業人才進入新加坡的門檻。

EP政策的演變,尤其是疫情後的調整,體現了政府在人才引進方面的精準化管理。從不斷提高的最低薪資要求到引入COMPASS評分系統,政府希望確保外籍人才能夠真正為新加坡的經濟和產業發展做出貢獻。對於計劃申請EP的人士而言,適應這一趨勢,需要更加關注自身的技能經驗、學歷資質以及僱主的僱傭結構等關鍵因素。

在這樣的政策環境下,如何順利獲得EP成為許多企業和個人關注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