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新加坡之土生華人博物院

這個博物館是一座三層小別墅,按照海峽殖民時期大洋房的格局建造,各房間圍繞著中廳,每次遇到這樣的別墅,我就忍不住想,我們一大家子人如果有這麼一棟別墅,住在一起,該有多幸福,孩子們在中庭里嬉戲打鬧,門一關也不擔心他們亂跑,大家該忙什麼忙什麼,互相也有個照應。
估計很多人跟我一樣,從《小娘惹》這部電視劇,開始關注到峇峇和娘惹的。在準備婚禮的時候,我甚至在網上從版納買了一身娘惹服,但是由於尺寸不合適,後來就沒有穿。
土生華人在馬來語中是「Peranakan」,意思就是土生土長的人,指的是幾個世紀以前,南來東南亞的外國商人與這裡本地的女孩結婚而生育的後代。男孩子就叫峇峇,女孩子叫娘惹。
01 起源

一層的主題是「起源」。通過照片,講述了土生華人社區的多樣起源和演變。從畫像到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不同社區的土生華人的肖像,可以感受到土生華人文化的多樣性和明顯的融合特徵。


聯動一下
看得出,不同地域不同時代,我們的審美變化不大。




02 家

二層的主題是「家」。展品主要展示風俗、食物、語言和信仰。
尤其是在信仰方面,可以看到多元的宗教信仰,混合了祖先崇拜、民間信仰、佛教、道教、伊斯蘭教、道教等,比如天主教的「聖家圖」可以被供奉在道教的神壇上。「追遠」這兩個字,尤其能反映海外漂泊的華人,對故土,對祖先的眷戀。木匾上紀念和尊敬祖先的訓詞,可以看出土生華人對祖先祭祀、血脈是非常看重的。即使離開了故土,也想把熟悉的生活、文化,都帶在身邊。












03 風格

三層的主題是「風格」。展示土生華人的紡織品、服裝、服飾、珠寶等,尤其是刺繡、蠟染工藝,讓人印象深刻。
婚禮習俗上,新娘要在自己的婚禮上展示刺繡、珠繡以及其他家庭工藝方面的技能,心靈手巧的新娘將贏得夫家女性及所有見證人的尊重。我記得撒拉族,也有類似的環節。
女孩主要被教導成為賢惠的妻子和母親,必須學會做針線活和準備嫁妝,這可能也是土生華人針線手藝如此豐富的主要原因。















能讓小明同學掏出手機拍照的,是一顆耀眼的大鑽石,三十多克拉。
一樓還有一個文創商店,文創也是非常精美。女性化風格明顯。我毫不吝嗇表達對這個博物館的喜愛,工作人員說,您稍等一下。然後去給我拿了前兩天他們辦活動的貼紙送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