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石化產業是新加坡製造業支柱產業之一,主要板塊包括能源和石油化工(包括專用和精細化學品等)、液體倉儲、油氣裝備、公用工程等。
2014年裕廊島上每天提煉的原油數量為150萬桶,使新加坡成為亞洲前十強煉油產品出口國。
2015年能源與化工產業對新加坡總產值的貢獻為810億新幣(約4,050億人民幣),占新加坡製造業總產值約三分之一。
2016年投入新加坡化工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額達到13億新幣(約65億人民幣)。
2020世界貿易統計年鑑發布的2019年化學品最大出口國排名中,新加坡位列第八。新加坡的化工與能源產業也在全球名列前十。

世界領先的基礎設施
2000年之後,以裕廊化工島建成啟用為標誌,新加坡油氣石化產業發展進入高度聚集階段。裕廊化工島以約70億新元(約51億美元)的建設資金帶動了逾500億新元(約365億美元)投資。
裕廊島是新加坡的煉油、石化以及特種化工活動中心。其高度集成的基礎設施將客戶和供應商緊密聯繫在一起,為新加坡油氣石化工業帶來了高度集聚效應,現已成為新能源與油氣石化產業重要基地與核心樞紐,裕廊島工業區是僅次於美國休斯敦和荷蘭鹿特丹的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同時還是是全球最大的自升式石油鑽井平台製造國,獨占全世界70%市場份額。
區域連通性與專業化人才
新加坡擁有極強的物流能力、區域連接性,其自由貿易協定也覆蓋廣泛,這些因素為企業進出口化學品提供了不少便利,新加坡政府便施行多項優惠制度,吸引殼牌、BP和埃克森美孚等跨國石油公司。
新加坡國立大學早在1970年代即設立了化學工程專業,南洋理工大學亦於2004年開設相關專業,兩校碩博士畢業生為油氣石化產業提供了穩定的高端勞動力和研發人才。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和貿工部科技研究局還分別在裕廊化工島上設立了化學加工科技中心(CPTC)和化學與工程科學研究院(ICES),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培訓中心和研發平台。
新加坡還擁有25,000名專業人才儲備。這些專業人員通過參與政府組織的能源與化工產業「技能創前程(SkillsFuture)」項目來不斷提升專業技能。
行業龍頭企業如三井集團(Mitsui)和索爾維集團(Solvay)都通過招募這些創新型人才,為他們在新加坡的研發中心服務。
可持續發展與應對未來的能力
隨著全球產業轉向定製化和環保化,新加坡已將自身定位為可持續發展和高生產力的化學品製造中心。
一方面,歸功於其廉潔高效的政府為企業提供的高水平公共服務和優質投資營商環境,其強大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也讓企業能夠安心使用廣泛的公共和私人研究基礎設施,為大型、敏感的投資項目提供了安全的環境。
另一方面,新加坡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升級改造促進油氣石化產業上下游產業一體化,對發展循環經濟、集聚經濟和知識溢出效應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沒有一滴油的新加坡,卻成為了世界第三大煉油大國」
從1960年左右開始,新加坡僅花了20多年時間,就發展成為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世界石油貿易樞紐和亞洲石油產品定價中心,時至今日依然在國際上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新加坡石化產業產值大,污染小,諸多發展經驗值得借鑑學習。
----END----
